欧洲债务危机对欧盟政治的影响

时间:2022-07-11 07:43:22

欧洲债务危机对欧盟政治的影响

摘 要: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且成蔓延、发酵之势,给欧盟及欧洲一体化事业带来诸多困难与挑战。它对欧盟政治的影响是长远的,且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欧债危机迫使欧盟强化政治合作与政策协调,采取一系列蕴含深刻政治含义的改革,加强经济治理和行业监督,以进一步推进经济领域的高度一体化;它导致欧盟内部各政治力量新的分化、调整和组合,迫使法国和德国联合起来应对经济失衡,继续担当欧洲一体化的“火车头”、“发动机”;它扩大了欧元区集团与非欧元区成员国间的裂痕,促使双方重新评估和调整相关政策,为今后集体实现单一货币奠定基础。历史地看,欧洲一体化事业总是在危机中不断前进的。此次欧债危机虽然给欧盟造成了许多困扰,但如果应对妥当,它将会以政治联盟建设的新突破为欧洲一体化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欧盟政治;政治改革;经济治理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3-0024-07

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部分欧洲国家债务危机(以下简称“欧债危机”)来势汹汹,给欧盟和国际社会造成巨大冲击,被视为自欧盟成立以来遭遇的最大挑战。欧债危机给欧盟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综合形成对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巨大冲击。有学者甚至将欧债危机视为欧洲危机链条上的一个部分,认为当前欧盟遭遇的危机包括:欧债危机、政治危机、体制危机、信任危机和社会危机等五大方面[1]。欧债危机对欧盟政治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且具有全局性。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欧盟危机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欧债危机对欧盟政治的影响日益显现并逐步成为整个危机的“中心焦点”。本文抓住这一“中心焦点”选取了欧债危机对欧盟制度变革、法德关系、欧盟内欧元区集团与非欧元区成员国间关系的影响等三个较具代表性的角度,尝试探讨和分析欧债危机对欧盟政治的深层次影响①。

一、欧债危机下的欧盟制度变革

(一)建立救助机制

为防止成员国出现债务违约情况,遏制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浪潮,欧盟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救助机制,以稳定局面。欧盟建立的救助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zation Mechanism,简称EFSM,即临时救助机制)和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简称ESM,即永久性救助机制);二是欧洲央行在购买成员国国债的同时通过长期再融资操作(Long-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简称LTRO)向银行体系提供资金。

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由三部分基金组成,其中,4400亿欧元由欧元区成员国以协调方式按比例提供;600亿欧元由欧盟委员会以欧盟的名义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筹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约2500亿欧元金融援助。这一稳定机制在应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的债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7月21日的欧盟特别峰会决定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援助对象将扩大到实施“预防方案”的成员国。这一决定使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性质从一个事后救助工具发展成为事先预防与事后救助并举的一个机制[2]97-98。2011年10月13日,欧元区所有国家均已经批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扩容计划,该计划认为增加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有效放贷水平及其弹性是欧盟阻止债务危机蔓延的主要“武器”[3]。调整后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将为保证欧元区金融稳定提供更有力、更灵活的工具,它无疑对欧元区17个成员国,乃至整个欧盟都是有利的。

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需要救助的范围扩大,数额增多。对此,作为一个临时性救助措施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资金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尽快建立一个永久性救助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2010年11月28日,欧元集团同意建立一个永久性的金融稳定机制。该永久性稳定机制与临时性稳定机制相似,但亦有所扩展,主要包括:第一,其资金援助基于欧洲金融稳定机制的原则;第二,私人行业参与借贷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完全一致;第三,区别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和债务偿付能力问题,区分依据是欧盟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偕同欧洲央行对债务可持续性作出的分析;第四,为了债权人和债务国之间的协商过程更加便利,从2013年6月开始,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发行的所有新债券将包括统一的标准化集体行动条款[2]98。时值两年后,2012年10月8日,欧元区各国财长正式启动永久性救助机制,ESM将被用于给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放贷,同时换得受援国承诺进行财政和结构性改革,促使该国已失去投资者信任的经济重返正轨[4]。价值5000亿欧元的借贷能力将建立在800亿欧元的入股资本,以及6200亿欧元的可随时支取资本的基础之上。ESM的第一项任务将是向西班牙放贷,帮助该国的银行业进行资本重组。

欧洲银行体系在整个经济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欧元区企业所需资金的80%是通过银行借入,而不是通过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获得,因此,保障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是欧洲央行的重要任务[5]。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银行业也是苦不堪言,无力支撑。为此,欧洲央行先后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推出了两轮长期再融资,向银行业注入资金,增加银行间的流动性计划,以缓解它们的巨大压力,维护欧洲银行业的金融稳定性。第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共为欧洲523家银行提供了总额达4890亿欧元的三年期贷款。在第二轮长期再融资操作中,欧洲央行为800家银行提供了总额达5259亿欧元的三年期贷款。此举也被视为应对欧债危机的一记“重拳”,较为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即将到来的信贷紧缩危机。通过购买债券是欧洲央行干预市场、影响成员国的另一手段。2010年5月10日欧洲央行启动了债券购买计划,欧洲央行希望通过针对性购买国债来帮助压低政府融资成本,同时保留操作的灵活性,即必要时央行可以调整方案,并继续对问题国政府施压,迫使他们控制预算赤字,重振停滞不前的经济[6]。然而,这一计划遭到来自德国央行的质疑,认为购买政府债券使欧洲央行介入了财政政策领域,这有损其公信力。

(二)加强经济治理

欧盟建立的稳定机制(无论是临时救助机制还是长期救助机制)属“治标”之举,要根除危机还需“治本”。自危机爆发之后,加强经济治理成为欧盟势在必行之路。2010年3月举行的欧洲理事会上,欧洲经济治理是与救助希腊并重的话题。此次会议成立了以范龙佩为首、27个成员国财政部长为成员的“专责工作小组”(task force),商讨加强欧洲经济治理改革的方案[7]16-17。该“特别工作小组”于2010年10月向欧洲理事会提交了最终报告——《增强欧盟经济治理——特别工作组向欧洲理事会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1)加强财政纪律,特别要加强SGP的执行力度;(2)扩大经济监管至宏观失衡和竞争力方面;(3)深化和扩大政策协调;(4)健全危机管理框架;(5)加强机构建设和实现在既定规则基础之上的更高效的决策[2]101。

根据特别工作小组的研究报告,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以“六大方案”为基础的加强经济治理的提议案,并于2011年3月在欧洲理事会上获得通过。欧洲议会也于2011年9月通过此提案。“六大方案”包括改革《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预防机制、加强《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纠正条款;实施更加有效的欧元区预算监管;提出对成员国预算框架的新要求;引入预防和纠正宏观经济不平衡新规则;创新纠正欧元区过度宏观经济不平衡的强制手段等。这一提议案较为全面,既着眼于财政改革,又针对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7]17。至此,欧盟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经济治理思路和政策措施终于比较明晰了。

在加强财政政策协调与监管方面,新机制要求各成员国要着眼于中长期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执行谨慎的财政政策。同时,对成员国的预算框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情况予以更高的关注。为使新机制得到有效执行,欧盟还引入了系列财政惩罚措施。比如,当某个成员国被确定处于过度赤字的情况时,就会被强制存入0.2%国内生产总值的存款且不计算利息。如果该成员国还不遵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纠正过度赤字的建议,那么这笔存款就会转变成罚款。

在改善经济结构失衡方面,欧盟创建了过度不平衡程序。它包含了一个由一系列经济指标组成的评分表,并定期用于对欧元区内部经济不平衡进行评估。当某个成员国的经济失衡比较严重时,欧盟委员会将会对其进行深入评价,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向欧洲理事会提出相关建议。欧洲理事会将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启动过度不平衡程序,而被确定为过度不平衡的成员国则必须提出一项纠正计划。该项计划的合理性需要受到欧洲理事会的评估,并给出实施纠正措施的最后期限。一旦欧元区成员国不能顺利执行欧洲理事会的纠正措施,它将被处以0.1%国内生产总值的罚款②。可见,在应对欧债危机的过程中,欧洲理事会的介入明显增多,作用也在提升。

尽管以“六大方案”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治理计划存在不少缺陷(如财政预算权仍控制在成员国议会手中),但已较以往有了不小的进步,对于彻底战胜危机,推动欧洲经济发展,深化欧洲经济一体化仍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制度改革

1.部分修订“里约”。为适应各种救助措施和改革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里斯本条约》进行必要修改的问题也被提出。2010年12月召开的欧洲理事会峰会决定对《里斯本条约》进行“有限修改”,在《欧洲联盟运行约》(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简称TFEU)已有的第136(1)、(2)条之后加入新的第136(3)条:“若稳定机制对于维护整个欧元区的稳定必不可少,那么货币是欧元的成员国将行动起来建立起一个稳定机制。在该稳定机制下提供的任何所需金融援助都将附有严格的条件。”[2]98新条约定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因而各成员国应根据各自宪法的要求于2012年底之前完成通过对该条约修改的决议。

2.实施“欧洲学期”机制。为确保欧洲经济治理程序化,2010年9月,欧洲理事会批准实施“欧洲学期”的建议,并于2011年1月正式启动。“欧洲学期”政策协调机制[2]98要求各成员国每年财政和经济政策在各国议会通过前,欧盟委员会和理事会会应该在欧盟层面对其进行评估,保证各国财政和经济政策的协调。该机制的运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欧盟委员会每年将在1月份发起年度增长调查;在此基础上欧洲理事会在3月份将制定欧盟层面年度经济政策的重点和主要挑战。欧盟理事会依据这些重点和挑战提出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建议;成员国在4月份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中长期预算和经济战略,供其评估;欧洲理事会在6、7月份提出针对各个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和预算政策建议。“欧洲学期”提供了一套固定的程序评价过程,是一种方式创新,对加强欧洲经济治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7]19-20。

3.改革金融监管。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暴露出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的诸多弊端。欧债危机爆发后,解决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了。2009年9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建议案,旨在建立一个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欧洲金融监管体系。2010年11月17日,欧洲经济与财政部长理事会通过了建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简称ESRB)和欧洲金融监管体系(European System of FinancialSupervisors,简称ESFS)的决议:《金融监管:理事会通过法律文本建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及三个新的监管局》。ESRB和ESFS[2]100-101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负责对欧盟内的金融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其职能是监控和评估危害欧洲金融体系稳定发展的潜在威胁,在必要时风险预警和提出补救方案,并对补救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ESRB不具有法人资格。ESRB由三个机构组成:总董事会;督导委员会;秘书处。ESRB总董事会设主席一职,任期五年,可连任。

欧洲金融监管体系主要负责对单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由三个监管局组成,即欧洲银行业管理局(EBA)、欧洲保险与职业养老金局(EIOPA)和欧洲证券与市场局(ESMA),在欧盟法中具有法律人格。三大监管局由所有成员国监管当局的高级代表组成,实行常任主席制度,与各成员国自身的监管机制并行协调发展。

可见,欧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欧洲金融市场的监管,有助于鉴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经过努力,一个覆盖整个欧盟、比较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正逐步形成。

二、欧债危机对法德关系的影响

(一)法德关系从趋于松散再次走向更为紧密

欧洲一体化始于法德和解,发展于法德合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法德的和解与合作,就没有现如今的欧盟。当然,法德关系也伴随着一体化进程不断演进、深化与拓展。回顾冷战期间的法德关系,尽管充满了矛盾、危机、曲折和反复,但是法德关系担当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火车头和方向盘的作用, 是欧洲联合名副其实的核心,所以人们把欧洲一体化中的法德关系称之为法德轴心[8]34。

但是,随着冷战结束和德国统一,法德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欧盟内部权力结构也出现变化,原有的相对平衡出现倾斜。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法德轴心”趋于松散、动力有所减弱,转而逐渐被法、德、英三角平衡所取代。当然,法、德、英三角关系不完全等边,不会绝对均衡。这就决定了法、德、英三角关系不可能是稳定的明确的结盟关系,而只是一个不稳定的较松弛的,不时还会变动的连环合作关系,它们之间双边关系互相依托,相互借重,相互制衡,相互影响[8]42。

欧债危机的爆发再次凸显出法德合作的重要性,又将法德两国紧紧地拉在了一起,引发了法德关系的再调整。危机爆发初期,在如何应对危机、救助希腊等问题上,法德之间更多的是分歧。比如:法国批评德国犹豫不决,错过救助最佳时机,导致稳定欧元的成本从150亿欧元剧增至7500亿欧元。法国还批评德国在禁止“裸空交易”问题上“单独行动”,缺乏协商。而德国方面则指责法国,“只会向全世界指手划脚地给人以教训,但自己却不敢实施紧缩政策,来减少预算赤字。”德国财长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公开指责法国总统,引起后者的勃然大怒……这从深层次说明,自欧元区建立以来,法德之间在合作之下,对欧盟内部“制空权”的争夺却同样也是没有停止过的。此外,法德两国还在实行财政紧缩政策的力度上存在差异。默克尔极力推广强力改革模式,而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来刺激消费的法国对此持保留意见[9]。法德两国在如何应对危机上的分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拯救欧洲的时机,但是也并非如一些人士多担心或预测的那样,法德会发生“婚变”,从而导致欧元区解体,甚至是欧盟垮塌。

从历史上看,法德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从一体化中获得的利益更是具有战略性的。因此,法德两国的命运与欧洲一体化事业紧密相连,没有哪个国家比它们更需要保持欧洲的团结、和平与繁荣。这一高度融合的战略利益决定了它们在危机面前必须加强协调与合作。每一次欧盟重大决策遇到障碍时,均是法德首先协调立场,相互妥协,从而为最终达成共识奠定基础。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曾评论说,如果法德不达成一致意见,欧洲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重要进展[10]。

所以,在欧债危机面前也不例外。在应对危机上的一些重大决策就是由法德两国协商一致后共同提出的。比如,在2011年7月21日欧元区特别峰会召开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前往柏林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双方经过7个小时漫长磋商,就救助希腊的分歧逐一进行协调,终于形成了共同立场。法国同意德国的建议,允许私人投资者加入救助希腊的新一轮计划;作为交换,德国赞成法国的建议,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和欧洲稳定机制的灵活性和使用范围。2011年12月7日,法国总统萨科奇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建议修改现有欧盟条约,强化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财经纪律,以保证经济稳定和增长。

2012年4月,法国迎来总统大选,法国左翼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在竞选中宣称要就“财政契约”进行重新谈判,强烈批评萨科奇屈服于德国的压力,牺牲法国经济增长前景。他的一系列激烈言辞曾让不少人感到担忧,他们预测如果奥朗德一旦当选可能会带来法德关系的恶化,引发市场新的紧张情绪。但是,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人们当初的担心显得有些多余了。从奥朗德一当选就直奔德国的行动可以看出,如今的法德是谁也离不开谁了。2012年8月27日,法德决定组建一个政府间双边工作组,协调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立场。这一举动被视为数月以来两国关系解冻的信号,表明双方将在应对危机上寻求更密切的合作,谋求建立“统一战线”。2012年9月2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德国路德维希堡举行的庆祝德国法国和解5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了两国合作的重要性,并承诺将为欧洲的未来共同努力。默克尔在讲话中强调了德法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她表示,欧盟现在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欧洲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两个国家必须加强彼此之间以及同欧盟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对战胜欧债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奥朗德在讲话中也表示,法国和德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两国构成了欧洲的核心。两国除了勇往直前,没有别的选择。

巨大的危机,共同的利益促使法德这个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和“火车头”再次显示出强劲的牵引力。法德这个欧洲一体化的“方向盘”再次在危机中发挥引领作用,将带领欧盟走出“迷茫”。

(二)法德力量对比从相对不平衡到更为失衡

1990年,东、西德实现统一时,德国人口达8000多万,位居欧盟第一,经济总量在欧盟内约占30%。德国的统一一度成为法德两国关系变化的“分水岭”。之后,经历21世纪头几年的修复、调整,法德关系开始“升温”,并在实力有一定差距的情况下维持着稳定,也可称为一种不平衡状态下的相对稳定。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这种不平衡状态被打破,逐渐演变为则更加失衡。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打击,使欧盟各国承受着严峻的考验。尽管德国经济也经历了短暂下滑,但很快展开了强劲反弹,成为当前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经济中的一大亮点。2011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超过危机之前,危机已经安然度过,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优等生”的地位更加突出了[11]。作为欧元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是欧元区救助计划的最大出资方。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德国的态度也最为坚决。比如,2010年5月,在第一轮希腊救助案,德国支付了欧元区800亿欧元总量的28%,达224亿欧元;德国为欧洲金融稳定机构担保2110亿欧元;2012年9月,德国法院裁决通过了欧元区永久的救助机制,同意出资1900亿欧元来化解欧债危机。

法国与德国同属欧洲大国,经济实力差距不是很大,加之法国作为战胜国在政治上高出德国一头,因而双方得以“平起平坐”,在欧洲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然而,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法国的发展模式显现出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迹象。高福利政策、人口老化等因素导致法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例如,从1995-2009年,德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上所占份额从25%上升到27%,而法国却从18.5%下降到12.9%[12]。欧债危机也给法国造成较大影响。为应对危机,法国先后两次出台紧缩计划以消减财政赤字。但是紧缩计划是把双刃剑,可能遏制法国的经济增长。2012年10月4日法国全国统计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经济形势报告显示,2012年法国经济将避免陷入衰退,但增长率仅为0.2%,低于今年6月预估的0.4%,也低于法国政府预估的0.3%。按照这一预测,法国经济将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五个季度停滞不前,这是二战结束以来罕见的现象[13]。

德国成为欧洲应对欧债危机的一根主要“稻草”,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法国不但疲于应对自身的问题,且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应对危机上不得不更多地与德国协商,更多地遵循德国的安排。有学者点评认为,欧债危机的解决,必须仰仗德国的经济实力和德国维护欧洲一体化的政治意愿,德国的“老大”地位和举足轻重的角色作用也因之不断在转换和被夯实。此次危机中随着法国经济实力不济、英国的“光荣独立”,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约定俗成的“法德轴心”正在蜕变为“德法轴心”[14]。

三、欧债危机对欧盟内欧元区集团与非欧元区成员国间关系的影响

欧元的诞生不仅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因为它的启动给世界经济、金融和国际关系都带来了新的变化,进一步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变化[15]。单一货币对于深化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尤其是欧元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欧元从概念提出到进入实质操作再到不断扩展的各个阶段,并非一帆风顺,充斥着以法德为代表的欧元区和以英国为代表的非欧元的矛盾与妥协。对英国来说,当时坚持不加入欧元区,除了传统意识上不愿意过分让渡外,更加担心的加入欧元区后,会被淹没其中,从而丧失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欧债危机的爆发,给欧元区带来巨大困难和挑战,也给那些“疑欧派”、“反欧元者”提供了口实,更对欧元区与非欧元区的关系产生较大影响。

(一)从短期上看,欧债危机使欧元区集团与非欧元区成员国间关系的裂痕扩大

欧债危机关乎欧盟命运,其严重程度让欧元区国家抱成一团,采取各种救助和改革措施加以应对。而非欧元区成员国则存在各种疑虑或担忧。英国政府相对欧元国更具货币自主性,英国人担心,微小的管制都会造成金融业务的大规模转移,不但无助于欧洲经济发展,反而会让美国或者亚洲的金融中心获益。对于欧盟中非欧元国家而言,独立的货币反而成为一道护城河,既然欧元危机不断,又何必引火上身呢?正因为如此,英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上显得有些畏手畏脚,颇有“袖手旁观”的味道。2011年8月31日的德国《商报》曾发表了一篇题为《救援的代价是欧洲的分裂》的评论文章,认为欧元区在危机中相互靠拢,同时也让其他欧盟国家边缘化,尤其英国正在疏远欧洲。2011年10月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也上演了一段有趣的插曲。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奇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发生口角,他谴责卡梅伦说:“我们受够了你对我们的批评,受够了你的指手画脚。你说你憎恨欧元,你不想加入欧元区,可是现在你却想在我们的会议上干扰我们。”此前,卡梅伦说:“欧元区国家将其他国家排除在决定欧盟单一市场的命运,将威胁到欧元区以外的国家的利益。”卡梅伦在欧盟峰会后对记者说,他已要求欧盟国家领导人在最后公报中确保非欧元区国家的权力。这公报应该列明,任何欧元区进一步的合作必须“充分尊重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和它的27个成员国的利益”。这虽然只是一段小插曲,但形象地反应出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围绕欧债危机展开的较量。

2011年12月9日欧盟峰会英国反对修改欧盟条约更是遭到了欧盟成员国的一致炮轰,英国与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相互攻击,关系不断恶化。英国内阁“疑欧派”势力则鼓动英国“彻底离开欧盟”。英国与欧洲大陆渐行渐远——“英吉利海峡越来越难以逾越”,这对欧洲而言绝非幸事[16]。

从短期上看,欧债危机让欧元区抱成团,成为命运共同体,而非欧元区成员国的犹豫或消极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导致欧元区与非欧元区间的裂痕有所扩大。这将动摇非欧元区成员国加入欧元集团的决心,延缓加入的步伐,使得欧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继续维持现在的两个“同心圆”运作。

(二)从长远上看,欧债危机反而将促使非欧元区成员国进一步向欧元集团靠拢

尽管欧债危机爆发给欧元蒙上了阴影,但这并不能否认统一货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何况欧元自启用以来给欧元区、欧盟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利益,这是有目共睹的。统一货币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必经阶段,不可逆转。随着欧盟加快欧洲经济治理,与统一货币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将日趋完善和成熟,相关的监管手段将得到扩展,监管力度会也加强。这些无疑都将进一步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提高欧元的吸引力。其结果是,非欧元区成员国为了更加融入欧盟,共享联合带来的巨大收益,势必会逐步向欧元集团靠拢,并在适当时机加入欧元区。

欧债危机的爆发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带来了许多始料未及的困难和挑战,应对之路漫漫。较其他方面而言,欧债危机对欧盟政治的影响是长远的,且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比如,它促使欧盟痛下决心加快制度变革,加强经济治理,不断强化监管力度,努力推进财政一体化。财政与税收权力乃国家之核心要素,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共识,很难设想财政联盟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默克尔曾明确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必须加强政治联盟建设。因此,迄今为止欧盟为应对欧债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为欧洲政治联盟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催生了欧洲一体化的新动力,为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比如,它既促使法德轴心从“松散”再次走向“联合”,继续发挥作为欧洲一体化事业“发动机”、“火车头”的角色和作用,又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等等。

总之,历史地看,欧洲一体化的每一步发展都遭遇过挫折,而正是通过克服挫折困难,欧洲联合获得新的动力,并达到一体化的新阶段。由此看来,欧债危机也是欧洲一体化事业成长中的“烦恼”。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步解决,欧盟将焕发出新的更大的活力,其向心力和吸引力也将得到更大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历经欧债危机洗礼的欧洲明天会更好!

注 释:

①本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外交学院赵怀普教授的悉心指导。

②有关经济治理方案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周弘主编的《欧洲发展报告(2011-2012):欧债危机与欧洲经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7、18、19页。

参考文献:

[1]王 毅.欧洲一体化“趋弱”还是“走强”[J].当代世界,2011(9):41.

[2]石 坚,潘 文.论欧盟在欧元区债务危机中的改革与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孙天仁.斯洛伐克议会批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扩容[EB/OL](2011-10-14)..

[4]欧元区永久援助基金(ESM)10月8日正式启动[EB/OL](2012-10-07).http:///sjjj/qy/201210/07/t20121007_23731460.shtml.

[5]关晋勇.长期再融资效力几何[N].经济日报,2012-02-27.

[6]欧洲央行希望针对性购买国债压低政府融资成本[EB/OL](2012-08-27)http:///fortune/2012/08-27/4136225.shtml.

[7]周 弘.欧洲发展报告(2011-2012):欧债危机与欧洲经济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伍贻康.法德轴心与欧洲一体化[J].欧洲,1996(1).

[9]景治国.从欧债危机看法德矛盾[N].学习时报,2010-08-02.

[10]李 明,应 强.欧债危机背后的法德博弈[EB/OL](2011-07-22)http:///world/2011-07/22/c_121708643.htm.

[11]徐弃郁.犹豫的“领导者”——透析欧债危机中的德国[J].世界知识,2011(17):32.

[12]丁原洪.欧洲的“德国问题”重起[J].和平与发展,2010(6):57.

[13]法统计机构下调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至0.2%[EB/OL](2012-10-05)http:///world/2012-10/05/c_113279724.htm.

[14]丁 纯.欧债危机凸显德国的主导地位[EB/OL](2012-01-16)http:///cjrddc/20120116/123795.shtml.

[15]李世安,等.欧洲一体化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207.

[16]王义桅.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J].德国研究,2012(1):38.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产品中的实现途径... 下一篇:具身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