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们该做些什么?

时间:2022-07-11 06:57:26

清明节我们该做些什么?

三年前,国家将传统的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于是,清明与春节、中秋,并列为中国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三大传统节日。

清明在中国,是一个很奇特的日子

春节体验的是年味,中秋盼望的是团圆,清明能让你我感悟的又是什么?难道仅仅就是祭祖扫墓?如今的墓区,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尤其是清明节当天,人山人海,磕个头,还真不知道是对着谁的。当你吞吸着冥纸冥币燃起的烟雾,看着扫墓大军你推我搡地挤车赶路,哪里还能静下心来祭祖扫墓?

其实,清明在中国,是一个很奇特的日子:它既是节气,自此天气转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同时,它又是节日,是一个缅怀已故亲朋好友的节日。

依我看来,我们的老祖宗比我们更会过清明,他们把清明过得还真有滋有味:除祭祖扫墓外,他们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在纪念逝者的同时,似乎更愿意去憧憬未来,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说过去,看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今天的清明节,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清明,是个抒感的节日

祭祖扫墓,由来已久,战国时,扫墓之风就十分盛行,到了唐代,唐玄宗下诏定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千年的习俗,自然不可能轻易废去。“”期间,不讲人性,别说是扫墓,连坟都给扒了;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如今,国家定清明为法定节假日,正是顺应了民意。

但清明扫墓,毕竟是一种形式,如实行了海葬,你还怎么扫墓?所以,我们在文明扫墓与错峰扫墓的前提下,也许更应注重借这种现代祭祀的形式来表示对已故之人的尊敬与怀念,来梳理整个家族的历史,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从而让这种形式穿越阴阳两界,搭起一座逝者与生者心灵交流的桥梁。

记得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在去年的四月初,播出了一档“清明”特别节目,收藏家马未都、历史学家葛剑雄、主持人倪萍等都来了,其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讲话,至今还记忆犹新。

记得葛剑雄教授说:“我们民族原来生活在并不太广阔的地方,大都是从中原迁到各地,迁到海外,在迁移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没有忘记先人走过的足迹。这种传承,对大多数人来说,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的记忆,这种记忆的节日传承,最重要的就是清明,因为我们的古人相信他们的先人是永远和他们在一起,先人的灵魂永远会关怀着他们的后人,所以,选择一个春光明媚或细雨霏霏的时节,跟他们的先人交流。祭扫不仅仅是对亲人表达孝心、爱心、感恩之心,更重要的是跟先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每当清明我都会想起逝去的亲人,思念最多的是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因为他改变了我的人生。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花费了三十年,1982年又开始主编国家历史地图集。他一直跟我说,我恐怕时间不够了,也许来不及完成,但你们一定要完成。1991年在我最后一次跟他交谈时,他告诉我,人死了不要留下什么东西,所以我死了以后,就把我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到海里。同时他又说:我没有多少积蓄,我准备了两万块钱,你看怎么办。我向他建议设立一个基金,他非常高兴。就在那一次交谈以后,他又发病了,再没有恢复说话……我还清楚地记得,1992年除夕的晚上,我到他的病房,他看见我,微笑了一下,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我们就这样坐着,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一旁的录音机里一遍又一遍播放着他爱听的昆曲……先生他没有坟墓,但是他的生命已经融入自然,骨灰已经跟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回忆,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感伤,更多的是情感的寄托。也许对更多人来说,怀念亲人的时候,似乎都是些小事,想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即使如此,我相信回忆的过程,会触及我们的灵魂,成就我们的性格,并思考着如何为离去的亲人而好好地活着。

清明,又是个拥抱人地的节日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脱去厚厚的冬装,穿上轻便的春服,正是出游的大好时光,踏青便成了中国人过清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城里人向往已久的快乐之事,所以,清明,又是个拥抱大地的节日。

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创立了清明这一节日,让你在感悟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同时,去缅怀已故的亲人,在希望中回顾消失,而不是在凄凉中依恋过去。

正因清明外出踏青旅游有祭祀先人之意,所以,与其毫无目的地漫游,不如带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好奇与疑问,带着已故亲人“回去看看”的叮嘱,去祖先们曾经居住、生息和创业的地方,来个寻根旅游。

我们这一代中老年人,人生的曲折太多,我们曾经经历过“有乡不能回”,“有情不能说”的“划清界限的年代”。我父亲14岁来上海当学徒,直到“”中去世,由于种种原因,从来没有回过老家。有时我在想,如果我不能把自己家族的根脉传承好,家史就会在我们手中中断,因为我们的下一代大都是独生子女,我不告诉他,还有谁会告诉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去年,我终于根据父亲中写的检查发现了蛛丝马迹,寻根来到了老家。那天,村委会里济济一堂,各方亲属竟然有几十人!在他们身上,我似乎发现了父亲的轮廓,在他们的话语中,我听到了父亲的乡音,尤其在故乡的小饭店里,我又品尝到儿时家中菜肴的味道。

此时,我想到了台湾作家席慕容。她是蒙古族人,海峡两岸的隔绝,使她只能听父亲讲故乡的故事,直到四十多岁才圆了回故乡的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昨天,最美妙的,我是在梦中回家,今天,最兴奋的,是能亲手抚摸家乡的山水。我身上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我的姓取自族名“席连勃”的第一个字,“慕容”是译音,本义是大江、大川,所以你们也可以叫我江或川。故乡是指人生活过的地方,但是内蒙古对我来说,只是我父母的故乡。原乡是我心中的圣地,所以,我爱把故乡称作原乡。当我第一次踏上原乡土地的时候,虽然此前没有来过,但是感觉好像曾经来过这里,就仿佛走在自己梦里一样,我知道,我需要这块土地拥抱我!这不是单纯地与自然亲近,而是带着情感去抚摸家乡的山水,这就是寻根之旅的美妙之处。

清明那天,无论你去扫墓、踏青,还是静静地坐在家里,我们势必都会想起已失去的亲人,清明不仅仅是一个抒感的机会,更是一个展示未来的机会:健康幸福地活着,就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纪念。这就是这篇短文想与你交流的话题。

上一篇:春暖花开日寻根问祖时 下一篇:春天里,给亲爱的自己写封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