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日寻根问祖时

时间:2022-10-24 10:13:50

春暖花开,人们往往会举家踏青扫墓,追思先人。人不能数典忘祖,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都需要传承,把优良的品质作风往下传递。除了扫墓,我们还可以做许多事情来亲近自己的本源,激励后人,诸如:参加同乡会活动、编修整理家谱、整理老照片等等,从而实现心灵上的回家,文化意义上的返乡。

“寻根”的方式何其多

上了年纪,许多人都回乡去“寻根”。由于半个多世纪的巨大变迁,这类“寻根”往往既费力又费时。

中国人有句俗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五十岁以前,就决定要当一个家族史的“接力手”,就像杨子荣上威虎山那样,一路上随手在桦树上留下一个个刀痕,好让后来人循着前行,不走冤枉路。我也开始记录我们家族的大事记、整理老照片,以期留下一些笔墨痕迹,起到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作用。退休后,我真正有了闲暇的时间,于是,我集中精力做了三件事,编修小家谱、整理老照片、记录老习俗。

编修小家谱:92岁的老人竟然称我“太叔公”

为了编修小家谱,我多次专程回老家去收集情况。遇到一位九十二岁的老人,童颜白发,像个老寿星。他见了我,长揖为礼,称我为“太叔公”,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我家祖上家境贫寒,男子成婚晚,得子迟。而富裕人家,男子十六岁成婚,有的当年就当上爸爸,三十二岁抱孙子,四十八岁当太公。八九代人过去,我家的辈分就越来越高,每年祠堂祭祖,祖父都排在前面。

我编修小家谱,不是想论资排辈,也不想在家族中倚老卖老。更不是想到历史上找什么根据,说明自己是吴氏家族历史上某个名人多少代的后裔,借以抬高个人的身价。只想告诉后人:我们家族的根在哪里,又经过了多少变迁,现在的家族成员分布在哪些地方,他们为祖国做了哪些贡献。

[传承]

经过收集,想不到我吴家门里还真出了不少知名的头面人物,同时,族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我将编好的小家谱寄给族人们,不要太受欢迎哟。不少年轻一辈报名要求接任我的岗位,把编修小家谱的任务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整理老照片:记录了上海海关大楼的变迁

三十六年前,在部队工作的我,冒着风雪严寒翻过秦岭赶回家中,病入膏肓的父亲已不能说话,用手指指桌上的几大盒老照片,又指指我。父亲的意思,我明白。父亲是个摄影爱好者,一生摄下近万张照片,有社会写生,有古迹名胜,有家庭即景……老人家退休后,曾从事老照片的整理工作,但年迈体弱,没能完成任务。他临终要求我把这项任务完成好。

我退休后,这项整理照片的工作就开始了。我按新闻要素五个“w”的要求,给老照片注明“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有特殊情节的,还写上一篇短文,说明“what(何事)”、“why(何故)”。

整理老照片是一件非常有趣、但又是非常艰苦的事。有时为了弄清一张老照片的五个“w”,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如有一组建筑物的照片,最后一张是今天的上海海关大楼,而前几张的建筑物只看出是清朝的衙署、英国式的办公楼……同时照片是哪一年在哪里拍摄的,都没有记录。我跑档案馆、图书馆查资料,向熟悉内情的老人打听,最后终于把这组老照片的五个“w”都弄明白了,原来是上海海关关址历次变迁的记录。我觉得它们留存在国家档案库里,要比留在我手中更有价值,于是,我把照片捐献给有关部门了。

还存一张照片,我们姐弟几人都病怏怏地站在一家医院门口,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去年姐姐从海外归来,我向她请教,她看了笑得流下了眼泪。原来那年除夕,外婆托人从苏州带来一大篾篮白糖猪油芝麻糕。大人们忙着过年,顾不上孩子,我们姐弟几个开怀大吃,半天消灭了一大半。结果有的吃伤了,有的拉肚了,大年初一去看急症。走出医院,父亲来个“立此存照”。当时我还小,没有印象,可姐姐还记得起来,帮我解开了这个谜。

[传承]

整理完父亲的老照片,我想趁自己身体健康、思维清晰的时候,也把我的照片整理出来,免得将来去费小辈们的手脚。说干就干,耗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整理出本相册。从中我看到了祖国与时俱进的变迁,看到了自己成长和立业的轨迹,看到了我和亲人、战友之间的真切情意……与小家谱对照起来看,真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记录老习俗:做“可口可乐”枣泥饼

当我编修小家谱、整理老照片时,老妈给了我很大的指点。她向我提出:能不能把家族中的一些习俗也记录下来,作为小家谱的“附录”,如贺年、祝寿、祭祖、嫁女、娶媳、添丁……我说太好了,连同把老妈单门独传的烹饪技艺也整理、记录了下来。

在我孩提的时候,每临近年脚,苏州老家的宅门里充满着过年的喜悦气氛,而做“枣泥饼”,更增添其乐融融的气息。

做枣泥饼,母亲是总指挥,像佘太君沙场点兵那样,我们姐弟五个都有专职的分工。做枣泥饼先把枣儿煮烂,去皮去核。这份差使是轮不到我的,因为我嘴馋,剥着剥着会忍不住把枣肉往嘴里送,所以这活儿是大姐二姐的。接着把枣泥和糯米粉和在一起,面要揉得越透越好,这是大哥的任务,因为他的膀子有力。

馅子一般有芝麻酥和胡桃丁两种,用绵白糖和热猪油拌匀。在猪油将凝未凝的时候,把它们搓成一个个小圆饼,留着待用。用和好的面裹馅子,要求四面的皮子一样厚薄;纳进印槽后要揿实,使印槽里的花纹清晰地印在饼面上。这是关键工艺,非母亲亲自下手不可。

二哥和我的任务也不少:第一是时不时给印槽均匀地抹上薄薄一层油,防止饼粘在印槽里脱不出来。第二是把印板的一端往桌上一磕,使印上花纹的枣泥饼从印槽里脱出来;第三是把箬叶铺在笼屉里,再把做好的枣泥饼排在上面,上灶去蒸,等饼不粘手的时候就可以出笼了。接下来的任务是“上光”:我把笼屉斜成45度,二哥用蒲扇猛扇,枣泥饼骤然遇冷一收缩,表皮会泛出光亮来。

刚出笼的枣泥饼,一股扑鼻的枣香,惹得人满口生津;再咬上一口,拌着芝麻、胡桃的糖汁顺着口角往外流。可以说,枣泥饼是世上最好吃的点心,实乃“可口”。而做枣泥饼的过程中,一家人同心合作,把彼此间亲睦和乐的情感提升到最高点,实乃“可乐”,因此,我称咱们家的枣泥饼为“可口可乐”枣泥饼。

[传承]

今年春节,我把在上海的家人都集中到我家举行“团拜会”,并一起动手制作”枣泥饼”。寒冬腊月,大家忙得汗流浃背,品尝着保持家族传统风格和口味的枣泥饼。这种”寻根”的味道真是好极了!

上一篇:融入社会大家庭单身老人不寂寞 下一篇:清明节我们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