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咨询中“沉默场合”的处置分析

时间:2022-07-11 06:49:24

对心理咨询中“沉默场合”的处置分析

〔关键词〕心理咨询 ; 沉默场合;处置分析

面对心理咨询中出现的“沉默场合”,这短短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沉默,却让许多刚接触心理咨询的教师不知所措,即便是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沉默场合”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学生在接受心理咨询时,为什么会沉默不语?他们在想什么?是我们的咨询方向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咨询过程中出现的契机?或是咨询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对于沉默场合的处理,显示的是一个咨询师的综合能力。对此,本文进行了探讨。

一、对“沉默场合”的构成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时出现的“沉默场合”,从构成因素上看,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一是“沉默状态”,即来访者沉默不语,没有明显的有意识性肢体动作,或只有简单机械性肢体动(如脚的抖动),表情严肃或呆板。二是“沉默时间”,指沉默持续的时间。结合沉默状态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沉默场合分成四种类型,即高沉默状态,短沉默时间;高沉默状态,长沉默时间;低沉默状态,短沉默时间;低沉默状态,长沉默时间。如图所示。

由于咨询节奏不同,咨询师的个人风格不同,咨询师的觉察敏感度不同,加上不同咨询对象所产生的咨询氛围各异,对沉默时间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界定。笔者认为短时间应当在60秒以内,而长时间应当是2分钟以上。

心理咨询时出现的“沉默场合”,从影响咨询的流畅性与实效性来看,可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沉默”。一是咨询过程中遇到阻抗,出现“沉默”,可称为“障碍沉默”。二是咨询过程中,咨询切入点正确、提问到位,引发来访者思考而“沉默”,是咨询转折的契机,可称为“有效沉默”。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有效沉默一般出现在“低沉默状态,短沉默时间”,虽然来访者突然沉默不语,但咨询师可以观察到来访者有意识的肢体行为或脸部表情,经过很短的时间后,来访者开始有所应答。而障碍沉默则是其他三种状况。“高沉默状态,短沉默时间”情景是来访者面对意外提问的常见反应,这个意外的提问,或许是来访者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但咨询师提出该问题时,有些突兀,对咨询来说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个意外的提问,也可能是一个咨询方向跑偏征兆。若引起这种沉默状态的问题过多,会使来访者会产生自我迷失感,并伴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咨询的流畅性和有效性。“低沉默状态,长沉默时间”显然来访者有些心不在焉,或内心有阻抗,提示咨询师要调整咨询方向。而“高沉默状态,长沉默时间”就是最明显的“障碍沉默”了。引起“障碍沉默”的常见因素有:

1.咨询场面没有构建完成,咨询师急于展开咨询。

2.咨询师所提问题意外,引起来访者抗拒。

3.问题牵涉到来访者内心的深度痛苦或担忧,引起来访者内心在强烈挣扎。

4.来访者性格偏向,或认识偏向。

二、对三例“沉默场合”的处置分析

案例1:男生小军轻轻地推开心理辅导室门,对我说:“钟老师,我心理很烦。”

笔者针对小军说的“烦”,引导小军就具体内容展开谈话。可小军总是说到某一点后就停了下来。先说了对班级的看法以及和同桌的关系,就停住了,沉默作思考状,快一分钟都不说话。于是我以为是人际交往中有问题,可是通过具体化和对其内容的澄清,发现问题又不在这儿。小军又说到自己会乱花钱等,有点对不起父母。可到这里又停住了,思考了近一分钟不说话。于是我又以为是自我改变存在困难,然而让我失望的是,小军家中就他一个儿子,而且家境较好,同时他回家与父母沟通都不错,而且小军已经开始改变自己乱花钱的毛病。在小军的沉默中,最后我又以为问题在男女交往中吧,于是我将谈话方向转向男女交往,可小军目前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感受到我的大脑就像一部开动的探空雷达,在不停地搜索,可总是找不到目标。

离开时,小军一脸真诚地说:“其实我今天就是想找个人说话,就是这样。”听到这话,笔者无言以对,但愿小军说的是真话。

处置分析:在咨询时出现沉默场合时,辅导教师自以为是,妄加猜测,很容易引起来访者将心理困惑隐藏起来。同时,由于辅导教师本身具有的教师身份,在潜意识中,会将猜测内容作为教育材料对来访者进行教育,进而偏离心理咨询的原本轨道。

例2:男生小强,身高近180cm,体重近75kg,家住县城。一天午后,班主任毛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他班上小强用剪刀在手臂上扎了四五个洞,还好不是很深,他已带到医务室处理过伤口,希望笔者予以辅导。

小强到辅导室后,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情绪有些拧着。笔者给小强倒了一杯水,关切地询问伤口情况,小强只是很冷淡地回答了几句,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利于咨询的。

笔者说:“我觉得今天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非常伤心,也许还是一种无法到处说的伤心事,是吗?”

小强抿了抿嘴:“没事,跟妈妈吵了一架。”

笔者关切地问“发生什么事了,跟妈妈吵架?”

“没事,妈妈用气筒打我,我没还手。”听小强这么一说,笔者当时真是心中一惊,凭小强如此健壮的身体,如果回击的话,可能那天中午就出大事了。

“怎么用气筒打,打在哪里?痛吗?”

“没事。”

“那以前,你妈妈会打你吗?”

“从小就打。”而后小强靠在沙发上,双臂紧紧交叉抱在胸前,不时抿一抿嘴,一言不发,眼斜向上看。一种氛围压着笔者似乎无话可说,就这么静静地坐了近两分钟。笔者站起来调了调辅导室的背景音乐,虽然小强还没喝过水,还是给小强的杯子里加了加水,将水杯递给小强。小强喝了口水,有点放松下来。

“来,喝点水吧。钟老师想对你说,今天你做得对,没有回击妈妈,与妈妈对打。你受这么大的委屈,还能按时到学校来上课,你身上有一种坚韧的精神,让我很感动。”听到笔者这句话,小强眼神明显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小强打开心中那扇紧闭的门,咨询顺利进行下去。

处置分析:首先咨询师表现出对来访者的关切之情,通过两次递茶表达出来,并通过加水、调整音乐等行为让“沉默场合”并不是完全地静止,有辅导行为在其中。这段沉默时间,对小强来说,也是情绪调整的过程。在咨询理念上,不急于对小强自伤行为的处理,而是先肯定小强行为积极的一面,让他感受到老师的认可,进而接受辅导咨询。

案例3:王刚,男,本校高一新生。在初二时父亲因违法被处死刑,此事在当地农村被广为传扬。初三开始,心情很差,不论白天或半夜,常会随意离校外出游荡。进入职高后,在军训开始的第三天,再次擅自离校,也不与班主任周老师联系。多方寻找后,于两天后回校。对班主任宣称,因在外打工的母亲回家,赶去相见。周老师觉得主要存在的是心理问题,事先将有关情况通报笔者,而后于晚自修时间将王刚引导至辅导室。

咨询从看妈妈切入后,开始顺利展开。“你妈妈在杭州打工,那你爸爸呢?”笔者很自然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爸爸,我爸爸前年走了。”王刚的声音有点异样。(在本地“走了”就是指人死了)

“怎么了,是出车祸还是遇上什么事了?”笔者急切关心地问。

“他就是走了。”王刚两眼仰望着天花板,有些哽咽,就这么一言不发地坐着。笔者感到辅导室的气氛凝重,就这么沉默近一分钟。笔者在紧张地选择咨询突破口:(1)继续追问王刚父亲的死因?(2)将话题转到随意离校?(3)切回到与母亲见面或思念?此时笔者突然感到,王刚的“哽咽”表现的是什么?是父子深情。于是笔者撇开对死因的探寻,而将目标锁定在情感。

“那就是说,你爸爸是在你读初中时走的,是吗?你爸爸对你一定很好吧!你也很想念爸爸是吗?”听了这句话,王刚抽泣起来,拿着纸巾擦眼泪。笔者望着窗外的月亮,对王刚说,“对着这个月亮,把心中想对父亲说的话都说出来吧,我想你父亲也会听到的。”王刚开始边说边哭。在情绪宣泄之后,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处置分析:王刚最不愿让人知道父亲的死因,不论父亲的行为如何,毕竟有亲情在里面,对父亲的思念是真切的,但又不能表现出来,这个情绪郁积是沉默的原因。咨询时把握住了父子亲情,撇开其父行为,切入点正确,空椅子技术应用及时。辅导理念上,不要剥开受伤的心灵,因为那已是血淋淋的。来访者心中的一丝想象,有时虽说是在回避现实,但那却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只要对个案有利,存在又何妨。

三、对“沉默场合”的应对策略分析

在心理咨询中,出现了“沉默场合”,无论是有效的契机,还是出现咨询的障碍,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咨询继续进行下去。在面对“沉默”出现时,如下应对措施的运用,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咨询师首先要表现出尊重、关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神态。

2.观察来访学生的体态语言,表达了来访者怎样的内心动态。

3.回顾刚才与学生的对话,思考其中有什么可以突破的。

4.不要急着进行猜测性提问,沉默对咨访双方都是一个考验。

5.咨询过程适度回转,重构咨询场面,建立咨询关系。

6.应用简述语意技术,进行固化焦点,进而使咨询深入。

7.可针对沉默前的问题,应用具体化技术。

8.可结合来访者的问题,适度应用自我表露技术。

9.应用空椅子和技术角色扮演技术,进行引导。

10.综合运用其他技术。

(稿件编号:09082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职业中专)

上一篇:教师要做自己的心灵捕手 下一篇:让错误转化为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