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樟木口岸

时间:2022-07-11 03:32:34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尼边境樟木镇,是唯一的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境内的1000多夏尔巴人,主要居聚在这里。

绿树红楼看樟木

青山绿树掩映下的边陲小镇樟木,一座座红色小楼格外醒目。这不仅是樟木的独特风光,也反映了昔日贫穷落后的樟木镇已经迅速地繁荣起来了。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樟木具有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气候湿润,群山翠绿,四季如春。全镇依山而建,房屋都建在同一条盘山公路中尼公路两旁,平均海拔2200米。樟木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几乎找不到一块平地,全镇坡度在30度到45度之间。走在樟木的街道上,两旁鳞次栉比盖满了各种漂亮的建筑:涉外饭店、外贸大楼、邮电大楼和藏胞接待办等等。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座座别墅似的红砖小楼,这些类似西洋式的建筑,几乎都属于樟木居民私人所有。 红楼的主人大都在楼下开了大小不一的店铺,店中各种商品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的香水、化妆盒、各种线织物品,更多的是内地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等百货。樟木口岸办事处主任班典告诉记者,以前樟木镇以半农半牧为主,经济发展缓慢。樟木口岸开放以后,全镇304户人家大都从事中尼边境贸易,近10多年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30多户人家买了汽车,更多的居民则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楼房。班典特别强调说,在樟木口岸盖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樟木降雨量大,山体容易滑坡,仅盖楼打地基所花的钱,就占整个楼房造价的一半。同时盖楼所需要的红砖也要从尼泊尔进口。但是居民宁愿多花点钱,也要把自己的楼房盖得结实漂亮。樟木村村长桑姆前年花了200多万建成一座楼房,5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里,全部按时下最流行的布局安排。她说,边贸的发展使这个昔日贫脊落后的边境小镇迅速地繁荣起来。这里的主要居民夏尔巴人纷纷从山上茅屋搬下来,在樟木口岸盖房子做生意,其中大部分人经商的资金从开始的一两千元发展到现在,最多的已拥有几百万。边境贸易是樟木居民的主要经济活动,也吸引着国内外各路商贾。全镇现在有各种工商户300多家,仅尼泊尔商人在樟木口岸就开了40多家商店和餐馆。从樟木口岸进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有大米、面粉、辣椒、香水,出口到尼泊尔的商品则是羊毛、茶叶、盐和藏药。去年樟木口岸边境贸易总量达到32061吨,边贸总值达到3.37亿元。樟木镇的富饶和商业的繁荣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夜幕降临了,樟木镇灯火辉煌,无数的灯光撒落在绿树之中。从中尼友谊桥往上看去,宛如天上的星辰。歌舞厅悠扬的歌声,使樟木充满了一种旺盛的生机。

夏尔巴妇女下商海

曾经羞于出门、终日围着锅灶转的夏尔巴妇女,如今勇敢地走出深山密林,在樟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普赤生长在离樟木镇走路半天路程的贡巴萨。这里四面环山,森林密布,夏尔巴人祖祖辈辈靠在林间开垦出少量的土地维持生计,很少与外界接触。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尼边境的樟木镇,给当地人提供了生财的难得机遇。夏尔巴人纷纷走出山林,借助日益繁荣的边贸市场做起生意来。 25岁的普赤说,她早已向家里提出做生意,但父亲死活不同意,认为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去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硬是贷款在镇里租了一个门面,做起百货生意来。不到一年功夫,就赚了1万多元。普赤说,“今年我准备扩大铺面,组织更多的货源。”她说,她丈夫普巴在拉萨一家单位工作,月薪800元,在她的提议下,最近停薪留职一年,到樟木镇来帮助她经商,现在去加德满都办货去了。普赤把不满周岁的女儿放在店铺一角的儿童车里,一边售货,一边看孩子。为生意的兴隆,她给女儿取名为“扎西卓玛”,意为吉祥仙女。另一个夏尔巴妇女边巴起初在镇上与别人合开了一间甜茶馆,赚到两万块钱后,扩展到边贸生意。一次,她在尼泊尔一家饭店吃饭,听到邻桌尼泊尔商人谈起当地缺少印花布匹。就立即租车回樟木,第二天一大早赶了800公里的路到拉萨,组织花布货源,销往尼泊尔,前后不到1个月,就赚了4万多人民币。最近,她从尼泊尔进口了一批首饰等手工艺品,准备销往拉萨。边巴说,进入5月之后,大批内地游客到拉萨观光,“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樟木镇镇长次仁说,其实夏尔巴妇女经商已不止一两个,女商人大有人在。全镇282户夏尔巴人家,几乎家家都有妇女做生意。去年全镇人均收入2000多元,经商和多种经营收入占7成以上。次仁也是夏尔巴人,他说,过去夏尔巴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她们生儿育女,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家里的一切,男人说了算。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妇女充当着家庭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角,她们不仅闯荡樟木口岸、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之间,还到内地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去。

樟木镇首富次仁旺堆

10多年前,次仁旺堆最大的希望是能把5个年幼的儿女抚养成人,连做梦都不曾想到今天能成为拥有资产上千万元的首富。48岁的次仁旺堆曾从事过电工和电影放映工作。尽管月工资从28元增加到300多元,加上妻子经营几亩土地的收入,“但那时很难维持全家7口人的生活。”他说,1986年,次仁旺堆看好日益发展的中尼边境贸易和旅游业,毅然决定辞去单位的公职,凭他精通夏尔巴语、藏语、汉语、尼泊尔语、印度语和精明的头脑,他开始做起边贸生意来。在中尼边境上几年的奔命,这位夏尔巴汉子终于敲开了致富之门,从贫困户一跃成为富裕户,并且盖起了一幢三层楼房。紧接着,他把楼房以80万元的售价卖给一家单位,然后又投资225万元在口岸主要街道重新盖起了一幢四层楼房。有人说次仁旺堆盖楼盖疯了,其实不然,他心里很明白,樟木口岸四面环山,地皮金贵,房地产潜力很大。果然,去年他刚将800平方的楼房建成后,除了自家需用外全部出租给外地来的商人,仅出租房屋每月收入就近万元。今年,他又投资70多万元在德斯岗边贸区新建了一座三层楼房,交给儿子经营。他说:“子女光靠父母成不了大气。”据樟木镇负责人介绍,全镇50%的人家盖了新房,资产在百万元的人家已不在少数。走进次仁旺堆的家,很难让人想象这是的少数民族夏尔巴人的家庭,室内现代设施电视、电话、电冰箱、坐式马桶等应有尽有。5年前,次仁旺堆还带着妻子到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去作了一次旅游观光。

樟木镇的尼泊尔商人

头载“卓比”帽子的莫知伊达用蹩脚的藏语吆喝着叫卖蔬菜,黝黑的皮肤,深陷的眼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地道的尼泊尔人。47岁的莫知伊达和弟弟在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唯一的菜市场里卖菜已有8个年头了。“这里主要是当地菜贩,也有来自内地和尼泊尔王国的商人,我们和其他商贩相处得很愉快。”他说。莫知伊达的菜摊上摆着生姜、芒果、洋葱、豆角、柑桔等十几种蔬菜水果,全部都是从尼泊尔运来的。他说,弟弟每半个月就去一次加德满都,购进必需的蔬菜、水果。而莫知伊达一直在樟木镇卖菜。因为他们进货的数量较大,他们的菜价比其他菜贩子的相对便宜。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尼泊尔农村种地,那里距樟木只有4个小时的路程。根据两国的协议,他们可以自由往来于樟木和尼泊尔之间。在樟木莫知伊达兄弟每年可以卖掉40到50吨蔬菜。每年夏天,他们还把产的红皮土豆卖到尼泊尔。莫知伊达对他们的收入严加保密,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收入是比较满意的。樟木口岸的“天涯利民饭馆”是中外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喜欢的一家尼式餐馆。这个用藏、汉、印、尼四种文字书写店牌的饭店,吸引了很多想品尝尼泊尔风味的顾客。身穿翠绿碎花裙裤的姑娘巴桑是这家餐馆的主人,3年前她与嫂子合开了这家餐馆。巴桑是尼泊尔籍的夏尔巴人,取的名字也与樟木的夏尔巴人无异,带上了的味道。不过天涯利民饭馆还是地地道道的尼泊尔风味。用不锈钢盘盛着白米饭,另配咖喱土豆、咖喱卤汁鸡、烧菜花等4样小菜,伴以爽口的生茴香。一套可口的便餐只要7块钱,就可以随意吃个够。另外,巴桑的饭馆还供应尼泊尔产的方便面、啤酒和小瓶装的甜酒。巴桑说,在这里吃饭的除了常来常往的尼泊尔商人外,还有外国人、汉族和当地的藏族,每天大约有40人左右,生意还不错。在樟木镇做生意时间最长的尼泊尔商人要数一家百货店的老板朗卡,他在樟木已经20年了。朗卡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光,发了财。”他确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樟木做生意的尼泊尔商人。虽说在樟木时间较长,但朗卡的店却不算大,店里的货物都是从尼泊尔运来的,有奶油、大米、印度香、食用油、面粉、白糖、椰子以及木梳、高压锅等上百种副食品和日用百货。朗卡可以说流利的藏语和汉语,做起生意来很方便。樟木镇里的许多尼泊尔商人因语言不通,全凭计算器讨价还价。在樟木镇,尼泊尔商人开办了40多家商店、餐馆,他们在与当地的商人竞争中,丝毫不落后。谈到这方面的原因,莫知伊达说,尼泊尔商人可以自由地出入国境,象在自己国家一样方便。樟木镇来自各地的生意人互相公平竞争,管理部门对尼商摊位的收费标准与当地商人一样,除正常的植物检疫费外,不收任何费用。

中尼友谊桥头的“自由市场”

清晨,来自尼泊尔的边民头顶肩扛着各式货物通过中尼边境的友谊桥,准备与友谊桥这边的中国商人做生意。此时,在中尼友谊桥的中方一侧,已经是热闹非凡。几十间简易店铺人来人往,中尼商人操着不太熟练的英语和尼语或相互按着计算器讨价还价。初具规模的中尼友谊桥头的“边贸自由市场”吸引了来自中尼两国各地的商人和游客。由于樟木镇山高交通不便,中尼友谊桥头的“自由贸易市场”地理位置显得尤其特殊。出了樟木海关,距离中尼界河上的友谊桥还有8.7公里属于中国境内。因此,樟木口岸有着中国口岸独一无二的例外,出关不出国,入境不入关。这个特殊的地方有个村庄,名叫得斯岗,居住在那里的全是夏尔巴人。根据中尼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双方边民在双方边境30公里以内都可以自由出入。从樟木海关到中尼友谊桥头这段地方,尼泊尔边民出入可以不用办任何手续。7年前,在两国政府的协调下,双方自发地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市场。桥头市场的商品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多是一些大路货的日用品,如皮鞋、香皂、电筒、家用电器、衬衣和电饭锅等等,但对尼泊尔边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价格不贵,加之边贸市场免税购物,来一趟很值得。来自四川的女商人尹燕在桥头做生意已经有许多年了。她介绍说,5年前这个自由市场只限于中方星期六,即尼方的星期天开放。只有每到星期六中国商人才带着商品从樟木镇来到桥头摆摊设点。近两年,中尼边贸发展很快,星期六市场早已发展到全天候的自由市场,尼泊尔边民每天都可以自由过桥来做生意。伊燕说,在桥头市场做生意比蹲在樟木镇好,在这里一天最多能卖6000多尼币,合800元人民币。据樟木镇办事处官员介绍,桥头市场得到了中尼双方商人的认可,中方一侧已有50多家固定的商店,交易高峰期间每天有五六百尼泊尔边民到桥头市场购物。桥头市场开始时只设有一些露天摊位,现在当地的夏尔巴人看准时机,在这里盖房屋,用来出租给前来这里做生意的商人。漫步中尼桥头的自由市场,这里的商店大都没有店名,傍晚人散物去的时候,略微显得有些冷清。尹燕说,天黑后,在此做生意的中方商人都各自回到店里看看录像或VCD,或抽空学点尼泊尔语,“语言不通,生意就不好做。”她说,她已有4年没有回过四川老家了。桥头市场也并非只做小生意,也有一些大买卖在这里谈成。一个来自湖南的商人董运城就与尼泊尔商人做成了一笔100台电视机的出口生意,并达成了长期的供销协议。不仅中尼边民愿意在桥头市场交易,来自尼泊尔其他地方的商人也时常到这里来看看。加德满都商人斯塔・巴特端,正在认真地看着中国商品,他说,这里的东西都不错,但他更多的是想把尼泊尔的商品卖到中国去。

上一篇:藏北牧区新鲜事 下一篇: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