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调查分析

时间:2022-07-11 03:26:48

工科专业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调查分析

对工科专业学院培养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验证。调查了部分培养环节的实践情况及建院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比较客观地分析了现行培养过程中的特点,提出了研究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点方面,从而对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培养机制发展模式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时展的产物,是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教育形式。它的发展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各种复杂因素,包括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科技水平、教育基础和教育政策等若干重要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生教育又对社会及其若干重要方面变革和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21世纪以来,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各国人才的竞争,而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又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贮备。近些年,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原有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来说,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型、职业型高层次人才。面对社会需求的变化,研究生教育必须重新定位,培养模式必须变革。如何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主要调查了工科专业学院在读研究生对现行培养环节的切身体会和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研究生成长轨迹与培养模式及培养体系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总结,从而验证了学院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

二、研究生培养过程调查

本节主要针对工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调查分析,从课程设置、思想教育、课题研究以及实践和培训的情况来反映学院现行培养模式的特点。

1.调查对象

为了更全面有效地对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调查前期制作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邮件形式发放。重点调查对象可大体分为两类:在读研究生和已工作的毕业生。其中在读研究生问卷发放200份,收回157份,毕业生发放50份,问卷收回27份。

2.调查内容

根据在读研究生的实际感受,各类课程的重要性排序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普遍被认为非常重要,公共实验课重要性稍差。而专业实验课则评价不高,其中原因可能是学院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与学生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另外,学院针对学历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虽然不同,但实际在实验设置上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并不明显,故学生从中获得的能力提升并不显著。

从图2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基础类课程重要性稍大于专业或实验类课程,但总体来说这五类课都比较重要。这说明,研究生阶段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都是非常关键的培养环节,而由于将来工作内容可能与所学专业不同,专业性太强的课程往往用处不大或者只能应用一段时间,相比之下,基础课程由于具有基础性、广泛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特点,对于一个人在工作中的作用反而更加重要和持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础知识稳固就好比捕鱼技能精湛。这也提示所有在校研究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打下牢固的根基,同时不可忽视其他类课程的学习,扩展知识面,锻炼实际动手能力。

关于教学方式及其效果的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均为毕业生的选择。大多数人认为PPT展示较优,少数的人则认为传统的手写板书教学效果更好。PPT展示是近十年来逐步兴起的,目前来说也是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一种展示手段,它形式多样,条理清晰,比较容易制作且方便老师控制授课时间。但由于其电子形式方便传播易于拷贝,也导致随之产生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及逃课的不良现象。此外,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观看PPT上,不经意间就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之相比,传统手写板书的形式可以使同学们在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授课老师的讲课节奏会有所下降,有利于同学们写笔记和随堂理解所授课的知识。因此,如何将二者的优点结合,是一个值得教师们以及学校思考的问题。

关于课堂形式,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认为互动提问的方式更有助于课堂内对所学知识的快速掌握,同时可养成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谈到作业和考核的形式,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不必拘泥于一般的课后练习题和期末考试,或许加入让学生主动性更强一些的自主研究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更为可取。

目前,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体现了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高学历的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到底该采取何种形式、占用多少时间精力,是一个必须要认识清楚的问题。从调查结果图4来看,在校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很小,可见对学校而言思想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图5对毕业生关于思想教育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最希望采取的教育形式是公益活动,其次是专题讲座、支部讨论和走访慰问活动。总之,灵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图6可以看到,在读研究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而毕业生们也普遍认为,在教研室课题上是应该付出较多时间的,如图7。但同时毕业生们也提出,将过多时间花费在课题研究上似乎也不太可取,研究生生活不应该枯燥单调,除了搞研究也应该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

图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研究生在面临就业时会有很多的困扰和疑惑,如不了解未来工作的内容,不清楚三方协议等问题。在读研究生对本专业就业等信息的普遍匮乏,说明专业发展形势和就业政策培训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工科背景十分浓厚的学院,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工科系统内工作。所以在校阶段,学生们大都有参观科研单位、了解行业发展形势的心愿,参看图9。这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有的放矢的知识学习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3.培养过程调查小结

从以上各个方面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要求普遍较高,这与相关就业单位对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是相当吻合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才会在相关领域有所作为。同时,思想品德高、个人修养好也是必备的素质。尽可能早地融入教研室课题研究,能帮助在校研究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路,以适应未来科研工作的环境。而有效的实践和培训环节,是塑造一个知识装备完全、思想先进灵活的优秀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过程。

总而言之,培养方案中的重点要求都体现在了目前的培养过程中,然而这种培养过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仍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双导师制作为一种适合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基本认可,但在具体的培养环节中尚未发挥出应有优势。此外,某些课程的教学方式略显呆板,学生的参与程度较低。

三、毕业生就业发展调查

本节主要根据北京某工科学院2000年到2009年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分析总结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和系统内外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以工作多年的毕业生角度提出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建议。

1.就业发展状况

该学院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部队、升学、出国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少。统计人数为156人,其中100人进入相关科研单位工作;从就业地点分布来说,96人在北京,16人在上海,44人在其它地方。

该学院研究生毕业生中,大多数人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的系统内单位就职,也有少部分选择去系统外或自行创业。大体来看,可分为系统内发展和系统外发展两种模式。系统内发展是指在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从事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或工程项目。该发展模式下的毕业生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吃苦耐劳,踏实细致;工作方法上,都是从学校环境中单纯的自我学习转变到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思想认识上,都具有较强的合作创新精神。系统外发展的院友有多种选择,比如自主创业或外企、私企择业,一般来说,系统外的院友发展历程不同于系统内就业,没有学校的引导和教育及众多前辈的经验和帮助,系统外就业需要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勇气、对自己更清晰的了解,以及对未来更明确的规划。

2.对在校生的建议

(1)建议在校生不但要认真学好老师指定的课程,纵向拓深知识,还要横向联系各科知识,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灵活运用;必须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

(2)选择工作时,按照自己的兴趣,要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刚毕业要学会“放低”自己,不要眼高手低;如图10所示,科研院所在招聘时最看重的还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如图11所示,研究生期间最应该培养的前五项能力分别是: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

(3)作为一名在校生,一定要学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培养个人修养,注意言谈举止;作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培养一些业余文体方面的爱好。

四、总结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不论选择系统内还是系统外发展模式,工科专业学院的毕业生大都能规划并实现适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从就业单位类型与地理分布可知,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在相关系统内得到良好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精英和治国栋梁,跻身于总师和管理的一线。这些都与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针“拓宽基础、瞄准前沿、构建团队、自主创新”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肯定。

参考文献:

[1]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2]张郁.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3]路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6.

[4]刘惠玲,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

[5]李景元,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6]张尧,宇航学院研究生就业发展研究[Z].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10.

上一篇:当小鸟飞进教室…… 下一篇:写出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