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奶牛真胃变位的病因及诊断

时间:2022-07-11 03:12:56

浅谈奶牛真胃变位的病因及诊断

摘要:奶牛真胃变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生该病可以通过翻滚法、药物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奶牛真胃变位;病因;诊断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51-1

新疆是我国传统的畜牧大省,有着发展奶牛养殖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养殖历史,区内居民有消费乳制品的传统和习惯。自2002年至2005年农八师石河子市陆续从澳洲引进荷斯坦奶牛近17000头,截止2005年全区奶牛存栏约210万头。

奶牛真胃变位已成为各团奶牛场经常发生的一种疾病,2005年我团一存栏500多头的奶牛场发生35头真胃变位。现就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自己的实践加以介绍。

1 病因

真胃变位分为真胃左方变位和真胃右方变位两种。其病因可概括有如下推论:

1.1 由于真胃迟缓所致,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1 饲喂大量精料 临床表现妊娠后期大量饲喂谷类饲料致发病率增高,甚至干乳母牛,每天饲喂有限的干草和高蛋白质饲料,有发病增多的倾向。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饲料多,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日粮容积小则前胃机械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兴奋性降低等均可引起真胃迟缓。摄入大量谷物饲料和玉米青贮,在瘤胃内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当大量挥发性脂肪酸进入真胃,使真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增加,并抑制真胃运动力,由于真胃内产生大量气体(甲烷),引起真胃扩张和变位。

1.1.2 疾病原因 在产后初期,奶牛某些全身性疾病或其他器官病如胎衣不下、子宫炎和炎等可能并发真胃迟缓进而导致真胃停滞和产气,疾病造成患畜食欲较少使瘤胃体积减小,促进了本病的发生。

1.2 由于真胃机械性转移导致真胃变位的发生

从临床上见真胃变位的发生与分娩有关,瘤胃后下腹囊随胎儿排出而突然下沉,将逐渐左移的真胃压到腹壁与瘤胃之间。

2 症状

本病多发于母牛分娩前后。一般在奶牛分娩后至三周内出现病状,常见于高产奶牛。主要症状是患畜食欲时好时坏,虽仍吃食和产乳,但食量和产奶量逐渐下降,胃肠蠕动沉衰,有时粪便稀薄有时出现便秘。检查见病畜精神沉郁,轻度脱水,体温、脉搏和呼吸正常,瘤胃收缩力中等。

3 诊断

常可用听诊和叩诊联合,在最后三个肋骨间听诊,同时在用指尖在相同肋间1/3处叩诊,能听到“钢管音”。冲击触诊时听诊在肋弓下有充满液体的真胃内部的溅水音。严重的膨胀区域向后超过第13肋及肷窝,从侧面观察时肷窝内出现弦月状或半月状突起。即站在牛左侧倒数三根肋骨与肋骨结合区可听到“咯噜”的真胃蠕动音或特殊“叮呤”音;左侧肘关节至髋关节连线中部、最后三个肋间相应部位叩诊,出现高朗鼓音。

腹腔穿刺在左腹壁中部3根肋骨的任何一个肋间穿刺,内容物酸臭,ph值在2-4,较细碎,无纤毛虫,可与瘤胃液相区别。

4 治疗

真胃变位可以通过翻滚法、药物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以下仅对前两种做简单介绍:

4.1 翻滚法

使用翻滚法前先禁食、禁水两天,使患牛腹腔体积缩小。具体方法是将患牛呈左侧横卧姿势放倒,然后再使牛成仰卧式,即背部着地,四肢朝天,稍等片刻,即以背部为轴心,将牛向左侧滚转45°,回到中央,再向右侧滚转45°,回到中央稍停留几分钟,然后左右反复摇动,使瘤胃内容物向下沉,从而减轻变位部位的压力。真胃内的气体上升到腹底空隙处,使真胃向本侧复位。

4.2 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通常选用口服轻泻剂、促反刍剂、抗酸药或者抗胆碱药,以促进胃肠蠕动和加速胃肠道排空。如果出现低血钙可皮下或静脉注射钙制剂。可投服氯化钾明胶胶囊或氯化钾溶于水中胃管投服。通过药物治疗后要让患畜应多采食干草以填充瘤胃,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若存在子宫炎、炎、酮病等并发症,应同时进行治疗,否则药物治疗难以奏效。也可以采用榔片、黑丑、大黄、牙皂、五灵胎、香附等中药配成散剂,用来消食、消水、消气、消滞,服药后达到真胃体积缩小,再依靠网胃的拉动,使真胃回到原来的位置。

作者简介:张建蛟,男,陕西西安人,新疆石河子市121团东野镇兽医站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诊疗。

上一篇: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防治技术探讨 下一篇:规模化猪场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