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

时间:2022-07-11 01:57:09

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初探

1.根据中学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问题 提出的问题,即作为学生发现的目标。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渴求状态,在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把科学上已解决的某个问题(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作为未知的问题提出,作为发现的目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予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材、网络或其它资源,也可以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产生。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导向科学的研究,使学生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研究活动。

例如,在《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学中,我们可设定一定的情景,自然的引出问题:植物依靠根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叶片用水等物质做原料,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质。茎,担任着根与叶之间的物质运输工作。那么茎,是如何把水,以及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运到叶片上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2.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和目标的发现,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把问题(目标)分成若干个需要回答的疑点,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及发现目标的方向。

例如,在前面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容易地从茎的结构入手,展开讨论。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一个个的可能被提了出来: (1)可能是树皮(韧皮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2)可能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3)树皮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一起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但是,如何用事实说话,即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如此一来,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要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拟订“发现”的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可控制的变量。因此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索的机会。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问题,实现逐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各种发现的材料。如: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等,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发现”,并指导探索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的观察、阅读、讨论或师生的互动谈话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自我的“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一般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操作。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的技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同时有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质疑、探求、求解、创新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我提供给每个实验小组几根柳树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或蓝墨水)等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结论,进行实验的设计,并验证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实验组织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进而使学生更敢于创新。

当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发现”是关键,教师的主导体现在“引导”有法,学生的“发现”才能保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发现”活动,获取知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经历了:拟定探索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设计对照实验、进行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评价数据的可能性等“发现”过程。

4.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生物学的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以及对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和综合的活动。这不仅有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毕竟都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过程,都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这也是在“发现”教学法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学生通过了自己的积极思维,积极探索,严肃认真地进行了实验、讨论与交流,此时或多或少总能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当然,有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到的结论知识是有些零碎、分散的。此时,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共同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上升到规律、概念或原理,实现真正的“发现”。

5.练习和反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结构化的知识用于实际,实现再认识。

总之,“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现”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上一篇:如何实施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地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