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原则+逻辑演变:西南某科研办公大厦方案设计

时间:2022-07-11 09:54:42

简单原则+逻辑演变:西南某科研办公大厦方案设计

“简单是真的印记”――(拉丁格言)

不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认为美的理论应契合最经济法则。在宇宙森罗万象中,简单性存在于一切复杂性之中。简单性含摄丰富性,是故简单而不流于单调,从简单(一)衍生成复杂(多),多样化统一,简单与繁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简单与繁复的中道;多样化统一即是简单性美学原理的本质内涵。

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单调的事物难以吸引注意力(信息量少的缘故),而过于复杂的图案则加重人的知觉负荷而阻抑审美欣赏。“简单原则”对于建筑更显得重要。任何最终繁复的建筑都应该回归某一简单原则。

然而如何使建筑避免单调,使信息量变大,或者反过来说,如何使复杂的形态统一完整有秩序,这就需要用“逻辑”进行演变。总之,简单的原则是根本,繁复的内容是结果,而逻辑就是两者之间的媒界。正如烹饪美食中的佐料,贯穿剧情的主线,生命体中的血脉。这样的设计才是由内而外的。这也是一切美学的根本。设计也因此会获得一箭双雕甚至一箭三雕的良好效果,为设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结果虽然表面上看似一种偶然,但这正是收益于清晰的逻辑和简单的原则。这也是混乱的设计手法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没有逻辑的建筑,原本简单的就会单调,原本繁复的就会嘈杂。为了繁而繁的建筑,由于没有简单的逻辑,在绘制设计图纸和施工时使工作量陡增,建成后让观看者摸不着头脑,无法提纲挈领,最终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造成事倍功半。

概述

在该西南科研办公大厦的设计方案中,即秉承了“简单原则+逻辑演变”的设计原则。该建筑位于中国西南某高新技术开发区,坐落在棋盘型的方正规划格局之中。建筑用地2.06ha。建筑用地在城市空间中除朝向外,无任何方位感和中心感。只有西侧一条弧形的城市道路也许会对建筑形态造成影响。而该建筑的整体定位则是标志性、时代性、先进性、企业文化专属性。建筑功能以办公和研发为主,此外还包括一个100。人报告厅,餐厅(包括会议自助餐厅及员工内部餐厅)、地下车库及后勤等功能用房。楼内有四家单位入住,彼此的功能和要求都各不相同。四者之间需要保持既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又要便于联系,被整合到统一完整的形体之中。经过方案的讨论和比对,最终决定以巨构的完整体量形成震撼的整体效果。

空间平面

整个体量从一个“变形的钝角L型”开始。这个体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敲,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它具有直板的优点,可以布置成中间走廊双侧房间的典型办公格局,中部的放大空间可以布置较大的会议室。由于南北两侧的墙体并不平行,因此在会议室门口的中部走廊形成了较为宽敞的空间。既满足了疏散的需求,又使直线型的走廊富有开阖的变化。以“钝角L型”为造型基础,再选用“某一逻辑”对其进行穿插组合。而“某一逻辑”所涵盖的内容则包括:

将空间按照内部使用功能进行划分,满足四个单位的使用面积要求。

使四各单位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便于联系,且各自有独立的出入口。

在建筑的巨构体量内部形成开敞的空间,使建筑内部解放出来,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在用地中部形成通透的空间,使用地西侧的绿化带通过这一空间渗入用地东侧的城市空间。

虚实结合,运用穿插等设计手法,形成开放,亲切的建筑性格。

形象体量

建筑形象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体量为特点,因此整体造型新颖现代,气势磅礴。同时在建筑空间的塑造中引入城市空间的设计概念,使建筑体量通透灵动。而建筑的外立面则采用浑然一体的幕墙设计,为的是使整个建筑的体量更加完整统一,浑然一体,并赋予建筑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从而使其成为建筑群中的标志性建筑。

这种依靠体量变化而不是构件变化的设计手法正是“简单原则+逻辑演变”设计理念的体现。也许利用构件变化的设计手法在当今建筑界里非常流行,但是在投资预算的制约下,以及国内目前施工工艺,单纯依靠表皮效果的设计思路可能不太现实,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

功能流线

整个用地周边形成基地内的环形通道,同时在东西两侧的主干道上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建筑在二层设置大平台,大平台的东西两端设置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广场。机动车可由东西两侧的坡道直接上至落客平台,

建筑体的主要出入口设在建筑体量的虚空部分,营造出良好的入口空间。同时入口平台向南或向北可分别通过大台阶下至室外地坪。从而形成了人车分流的流线格局。建筑一层设置大型报告厅,餐厅厨房以及相应配套的后勤服务用房。大平台的塑造使得首层的地位变得次要,因此可以安置诸如报告厅,餐厅这样的人流量大、出入频繁、但是无法充当门面的功能区块。地上的标准层为典型的办公用房,地下三层为车库和机房。

环境景观

由于引入城市空间的设计理念,因此基地内的建筑与环境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弧形的建筑体量在南北两侧围合出两个大台阶广场景观,在东西两端围合出两个机动车落客平台空间,以及南北体量之间的贯穿东西的通透空间。而这五个空间在平面与空间上均互相贯通,这样就形成了由建筑外部环境向内部空间的渗透,步移景异,建筑内外空间形成完美、自然的过渡。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20600m2(30.9亩)

总建筑面积:126000m2(其中:地上105000m2地下21000m2)

建筑高度,135m

建筑层数:地上32层,地下3层。

容积率:5

绿化率,32%

停车位:625辆(其中:地上127辆地下498)

设计指导:1A3工作室 田 心

上一篇:安徽合肥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 下一篇:依山、就水与筑园、造景:威海华夏药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