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联想 第1期

时间:2022-07-11 09:36:43

再联想 第1期

编者按:十年来,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道路布满荆棘,鲜有成功。联想“不败反强”的秘诀何在?联想用中国思维、全球思维一一化解国际化过程中遭遇的政策、文化、市场和财务等风险。《再联想》(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首度披露了联想焦点事件背后诸多的内幕与细节。该书由柳传志和杨元庆作序推荐,作者张小平系知名财经作家。经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经营授权,摘登该书序章的部分内容。

蔚蓝色征程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红色的天鹅绒绸缎被徐徐掀开,一艘巨大的战舰模型呈现出来。这艘叫“胜利号”的战舰,是新上任的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公司全体员工送给柳传志的一件礼物。杨元庆满怀深情地对柳传志说:“您永远是我们的船长!”被誉为“中国企业教父”的柳传志,是联想的创始人和缔造者,他刚刚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一职,由杨元庆兼任董事长和CEO。在笑容满面地接受了杨元庆这份特殊的礼物之后,柳传志也回赠了自己的爱徒杨元庆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一只雄鹰高飞的雕塑。柳传志高声朗读着雕塑上的一行文字:“展翅高飞,高到被全世界看见!” 台下上百家的媒体记者全部起立,报以热烈而长久的掌声,台上两个相差半个甲子却披荆斩棘并肩作战20多年的男人不禁紧紧拥抱在一起,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这是2011年11月2日晚上发生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宴会厅的感人一幕。联想的业绩各项指标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截至2011年9月30日,联想展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在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仅一个季度后,更上一层楼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在第二财季,联想的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年比年上升35.8%,是同期整体市场销量增幅5.0%的7倍。联想已经连续第十个季度超越市场平均增幅,并连续第八个季度成为全球前四大电脑厂商中增长最快的厂商。该季度集团综合销售额年比年增长35.2%,达7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联想在季度内的全球市场份额亦刷新纪录,达13.5%,并进一步提升了在中国、成熟市场及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另外,集团的净现金储备约为40亿美元。这无疑是联想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正是这么一份骄人的成绩单,让柳传志的谢幕堪称完美。新任董事长也是联想集团CEO的杨元庆,在登台开始演讲之前的那一刻,向坐在右侧的柳传志微微鞠躬,这个意味深长的举动令在场嘉宾深受感动,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杨元庆如此评价这位联想的缔造者:“柳总不仅是联想集团杰出的领导人,他的理念和实践也为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有目共睹。他的管理智慧,对未来的远见卓识,尤其是建立‘说到做到和主人翁精神企业文化’的非凡激情,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动情地说:“联想集团将永远是柳总生命的一部分,柳总也将永远是联想集团的一员。”

柳传志饱含深情地说:“我非常感动,因为元庆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回想起来,赴汤蹈火,沟沟坎坎太多次了,经历过很多很困难的时期,也多次发生过碰撞。元庆不是一匹小马驹,是一匹非常执拗的马,碰撞的时候 有时也是火星四溅。今天元庆能够执掌起这么大一片江山,确实让我特别感到高兴。”说到这么多年在国际征程中的磨炼,尤其是对杨元庆、刘军等人倾注的心血和感情,柳传志一度哽咽,几近落泪。因为意识到情绪太过于激动,他停下来喝了一口水,在稍为平静一点后,接着对台下坐着的所有联想人勉励道:“联想现在确实是越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但是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原来我们越过的都是丘陵,在我们前面的才是真正的山峰,元庆一定能够带领大家越过。”

而在稍早之前的2011年9月,在并购IBM PC业务六年后,联想集团已经郑重宣布:成功实现国际化。

遥想十年之前,也是在这样一个金秋,年轻的杨元庆率领一帮联想高管前去美国硅谷考察学习,在参观访问了IBM、微软、惠普、英特尔等IT业巨头后,杨元庆等人不但没有因联想与这些企业的巨大差距而产生畏惧心理,反而豪气凌云地提出“联想在十年内进入世界知名品牌行列”的目标。当时,很多外界人士听闻此言,更多地把它理解为杨元庆的一种年轻气盛。但让许多人意外的是,十年之后,他真的做到了,甚至远远超过了当年设立的远大目标。

回首来时路,在杨元庆等联想人的身后,留下的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激情、洒满苦咸汗水和欢悦笑声的轨迹。这是一段蔚蓝色的征程,是一家怀揣基业长青梦想的中国企业在追寻国际化旅途中呈现出来的绚烂色彩。

如果允许时光倒流,让我们能够重新回到2000年9月联想国际化征程的那个起点,那么,此后的一切发展,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世界大趋势》一书 中阐述的一样:“未来就是一系列的可能、趋势、事件、迂回曲折、进步和惊奇。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事物都会各就各位,形成一幅关于世界的完整的新画面。”

厚积薄发

“21世纪头十年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事件,既不是2001年的‘9.11’事件,也不是随后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是‘中国的崛起’。”2009年11月,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法里德?扎卡利亚如此评价这个世界过去十年的历史。 关于中国在新世纪的崛起,德国前总理科尔早在1987年7月访华时就大胆断言过。在人民大会堂与邓小平握手之前,他已经对上海和北京的巨变惊叹不已,怀着钦佩而激动的心情,他对这个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说:“全世界都关注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要中国的经济能保持现在的稳步增长,下一个世纪将属于中国。” 两位异国观察者的判断都十分精准――新世纪似乎确实对中国“情有独钟”,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迅猛腾飞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 GDP总额为1.19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6位。到2010年这个经济指标已飙升到6.04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十年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让全世界都跟着心跳加速。 可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崛起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答案肯定不是2000年,虽然一页翻过、千年已逝,但它其实和日历上每一个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没什么太多特殊的地方。细细探究,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将其归功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1911年的辛亥革命、更久远的大明中兴乃至盛唐时的万国来朝,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文明五千年前的起点。随着每一个有意义的时间节点的叠加,人们日益形成一个共识:中国的崛起是这片古老土地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一个国家的历史如此,一个公司的历史亦然。

今天,当人们回顾联想的国际化路径时,总习惯以2004年12月8日其收购IBM PC业务作为起点。但对联想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可能会把时间前推到2000年9月,将杨元庆及联想高管团队的“美国硅谷之行”视为扬帆远航的起锚之时。这算是一个比较标准的答案。但这真是联想国际化之旅的源头吗?

宋代史学家钱时在《两汉笔记》中,如此阐释“尧舜之道”在中国的传播:“一脉相承,如薪传火,无他道也。”其实真正追寻联想国际化的起点会发现,从成立伊始,联想便算得上是一家具有国际化基因的公司。

首先,联想起家时就同世界级的大公司打交道,明白国际化是怎么回事;更重要的是,柳传志这一代创业者都来自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他们尊重科学、讲究事实、崇尚开放,习惯站在全人类、跨国界的高度思考问题,这种“科学院文化”正是联想国际化的宝贵基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联想诞生之日视为这家企业国际化的起点,还是有道理的。

对此可以佐证的,是联想集团原来那个外方内圆的标识,使用的是蓝色;尽管后来将“Legend”换成了“Lenovo”,新标识采用的是独具现代感的蓝色,意味着专业、企业精神和科技,但在一般的人眼里,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颜色,代表着一种博大和开放的精神。这种蓝色和蓝色所代表的精 神,在新旧两个标识中一脉相承、未曾改变。

1984年秋天,当柳传志从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那里得到批准公司成立的消息后,兴奋而激动,他向领导宣誓说:“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今天看来,他过于低调、保守了。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比他狂放得多,他在1946年创办企业时发表宣言:“建立一个自由、豁达的世界级企业。”后来的故事正如你我所知,两家企业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国际化公司。

1988年4月18日,那时联想早已完成“年产值200万元”的目标,柳传志将政府官员、公司客户和媒体记者全都请进人民大会堂。当时,联想的员工还不到300人,来的客人比员工还要多。大家共同见证了联想豪情万丈的“进军海外誓师大会”。

为了进军海外,联想制定了详细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进军香港这个桥头堡,建立一个贸易型的公司,用以积累资金、了解市场,探索国际化经验,为海外扩张做准备;第二步,建立起一个包括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集研究、生产和销售的技、工、贸一体的跨国公司;第三步,形成规模经济,努力跻身发达国家计算机产业行列。

那次“誓师大会”至今仍为亲历者津津乐道。不少人认为,联想能够一炮打响,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亲临现场起到的鼓舞作用有很大关系。那时候,国家领导人出席企业活动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而动用各种关系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是联想集团公关部。这家企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外交基因”,擅长通过公共关系和对外沟通来为企业成长推波助澜。这使它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透明度,但也因此时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与另一家常与之相提并论的华为形成鲜明对比。即使早已经踏上国际化的道路,并和联想一样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榜样,但华为仍然保持着低调、内敛的作风,这与它的创始人性格、企业风格、产品特性、市场区分是密不可分的。面对庞大、活跃、时尚的PC及互联网消费市场,联想必须保持更为开放、更为积极和更为敏锐的姿态。

与大多数同时期的企业不同,联想自创业之初,就非常重视打造扎实的管理系统,并建立起以诚信、平等和规范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比如,1990年出台了《联想集团管理大纲》。员工们既为“创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鼓掌叫好,又对“不许谋取第二职业,不许吃回扣,不许收红包”等“联想天条”谈之色变,大多数人恐怕都将大纲中“将联想发展成跨国集团”这样的话语当成一种口号罢了。那时,“姓资姓社”的争论还很激烈,中国企业仍蹒跚学步,“跨国”似乎专属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敢提“跨国”的屈指可数。

1994年2月14日,联想股票在香港上市,每股1.33元,市盈率为13.8倍;当天售出1.68亿股,超额认购数量达到409倍,香港联想股票市值高达8.28亿港币。六年前提出的“海外拓展三步走”计划已全部按时完成。

不过,比联想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更令柳传志欣喜的,是一个名叫杨元庆的年轻人在残酷的市场检验中脱颖而出,他不仅让所负责部门的年营业额从3000万元飙升到3亿元,还从不参与公司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纠纷。柳传志认 定这个年轻人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就任命他为新成立的微机事业部总经理,杨元庆由此开始书写他职业生涯的精彩篇章。

找到一个理想的接班人,埋下的却是一颗“激情的种子”。IT界流传一种说法:“没有杨元庆,联想不敢收购IBM PC业务。”2004年精彩并购大戏的主角,十年前已闪亮登场。联想因此开始萌生一种新的基因,这也是风高浪大的国际化征程中必备的一种素质。

1996年是联想人值得骄傲的一年――联想首次超越国外品牌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在此后六年间连续稳居榜首。这不只是排名的问题,真正可贵的是它让联想乃至所有中国企业看到,原来外国品牌并非不可超越。对于联想这家志向远大的企业来说,在自己的地盘打胜仗理所应当,到别人的地盘夺取胜利那才叫本事。

1998年5月6日,联想的第100万台电脑顺利下线。在庆祝大会上,公关部的同事请来“每一个10万台”的用户,从“第10万台”一直到“第90万台”都是国内用户,“第100万台”的主人却是一位外国人,而且鼎鼎大名,他就是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安迪?格鲁夫。 安迪?格鲁夫的成就辉映着联想的成绩,他因为“造化之功”(将一家普通的IT制造企业塑造成一家伟大的领袖企业)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新一届年度世界风云人物,达到他人生的巅峰。而联想销售收入也在这一年超过20亿美元,成为全国电子企业百强之首。一年之后,当柳传志雄心勃勃地谈论企业目标时,不再提“跨国”,而升级为“国际知名品牌”。

1999年11月28日,联想天禧电脑诞生,后来获得英特尔公司的“PC创新奖”和2000年“COMDEX大奖”,后者被称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奥斯卡”。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全球最权威的电脑制造业评比中获得设计大奖,它意味着联想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始具备国际顶级水平。

1999年,联想电脑以8.5%的市场占有率荣登亚太市场PC销量榜首,人们在年轻的杨元庆脸上,已看不到三年前成为国内冠军时的兴高采烈。此时,联想已经有了更大的目标,这群壮志凌云的追梦者,正带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跨入新世纪。

正如安迪?格鲁夫所说:“要想预见今后十年会发生什么,就要回顾过去十年中发生的事情。”联想国际化的成败,其实早在十年之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初见端倪。

十年圆梦。2000年的世纪钟声传遍四方,不少企业家都认为新世纪的商业道路将一片坦途。 然而,有人却倒在黎明的迷雾中,悲壮地以失败者的形象定格在21世纪商业史的开端,其中就包括年轻人的商业偶像史玉柱,当然八年后他又成功上演“巨人归来”。但史玉柱并非孤例,翻开财经作家吴晓波2001年出版的《大败局》,你会看到一连串商业悲剧主角的名字,这些风光一时的人物,刹那间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个“中国梦”的破灭和重生,令旁观者心情复杂。正如狄更斯在100多年前所说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联想正是在这样一个希望与绝望并存、繁荣与衰败交替的商业时代,开始了国际化的新征程。 (下期继续摘登相关内容)

上一篇:网络视听业异军突起 下一篇: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