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的法定解除

时间:2022-07-11 06:08:30

论合同的法定解除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039-02

摘要:本文从合同法定解除权的定义、行使条件、行使程序、解除效果和救济等方面论述合同法定解除权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合同解除 行使条件 行使程序 解除效果 救济

根据合同的一般原理,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合同各方当事人均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全面、适当地履行合同中自己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依法成立的合同。但是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如果要求一切合同在所有情况下,都必须分毫不差地履行,而绝对不允许变更或解除,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各国法律都允许在一定的情况下变更或者解除已经依法成立且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当事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的权利,即为合同解除权。合同解除权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定解除权,这种解除权来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即只要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情况,合同当事人就可以直接解除合同。另外一种是约定解除权,顾名思义,约定解除权即由合同当事人约定合同解除的条件,当该约定的条件出现或具备时,当事人即可依约定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本文主要就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合同的法定解除进行探讨。

1 合同法定解除的定义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以前,当法定的条件具备时,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终止的行为。[1]

2 合同法定解除的行使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①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②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③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④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以下对合同的法定解除条件进行具体探讨:

2.1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它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是指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异常事件及政府行为等情况。

但并非不可抗力一经发生,当事人就享有了合同解除权,这要视不可抗力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而定。也就是说,当事人是否享有合同解除权最终取决于不可抗力是否足以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不可抗力对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和条件的影响有大小之分。当不可抗力造成合同的基础发生变化或不复存在,以致严重影响当事人所期望的主要经济利益,使合同目的得不到实现时,合同理应消灭。如果不可抗力只是导致合同部分不能履行时,可引起合同的变更,免除相对方的部分合同义务。当部分履行已严重影响合同当事人所期望的主要经济利益,致使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时,应承认相对方有合同解除权。如果不可抗力只是暂时阻碍了合同的履行,合同当事人可延期履行合同。当延期履行已严重影响合同当事人所期望的经济利益的, 致使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时,同样应承认相对方的合同解除权。[2]

因此,只有当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才将其作为法定解除权的行使条件。

2.2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不履行主要债务。

此情形可以看作债务人预期违约,合同的当事人在依据本规定行使合同解除权时,应注意只有在当事人一方预期违约不履行主要债务时,相对方才可行使合同解除权。主要债务是指在合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决定合同性质的合同义务,应当依照合同的个别情况进行判断。主要债务不履行将导致合同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根本目的没有实现。反之,如果一方当事人只是表示或以行为表明将不履行合同的附随义务或从给付义务时,则对方当事人并不能因此获得合同解除权。

2.3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在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时,《合同法》一般并不允许相对方立即行使合同解除权,而是规定相对方应先给予迟延方一定的宽展期,以催促其在宽展期内完成履行。所以,在宽展期内,相对方不得行使合同解除权。待宽展期结束后迟延方仍未履行主要债务的,相对方才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权。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相对方要享有合同解除权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如果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的不是主要债务,则相对方不能据此解除合同;第二,相对方应确定宽展期以催告迟延方履行。这个宽展期应当具备合理性,能够让迟延履行的合同当事人有必要的准备履行债务的时间。这里,宽展期应视合同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考虑履行义务的难度、复杂性及客观情况等方面,由相对方在催告中确定;第三,迟延方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履行。

当然,此规定中的迟延履行是指主债务不会因迟延履行而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情形。如果履行期限对相对方合同权利的实现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即迟延履行主要债务会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则于此情形相对方便可行使合同解除权,而无需催告给予迟延方一定的宽展期。

2.4 合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这种情形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迟延履行债务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这与前述第3种情形不同。在该情形中,相对人应规定合理期限催告迟延方履行,期满未履行主要债务的,相对方才能行使合同解除权。而在本种情形中,只要迟延履行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相对方就可以不经催告而直接行使合同解除权。这说明因迟延履行解除合同,是以合同有无期限利益而有所不同的。前述第3种情形之所以规定须经催告在合理期限内履行,是因为这一类合同无明显的期限利益。而本种情形之所以规定无须催告可径行解除,是因为如果迟延方不在合同期限内履行,将会使以后的履行对相对人毫无意义,从而使相对人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3]

第二种情况,除迟延履行以外的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这种情况下,违约造成的后果己触及到了合同的目的。

2.5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前面的四种情形是对法定解除权的行使条件的列举,是为了便于实践操作,但它并没有包纳所有的能适用法定解除权的情况。因此,本种情形是对其他法定解除权的行使条件的概括。

本款规定属法律上的兜底条款,立法者可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适时的作出扩张性解释。笔者认为此项规定主要是指以下三方面的情形:

第一方面,是指《合同法》第69条的规定:“当事人依照本法第68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的,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第二方面,是指《合同法》分则包含的在各类具体合同中规定的相关情形。第三方面,是指《合同法》以外的在其他法律中规定的相关情形。

通过对上述五种法定解除权的行使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法定解除权主要限于因违约行为而引起,这充分体现了“履行”在合同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法律在赋予合同当事人解除权的同时,也就是设置了种种条件限制解除权的滥用,从而避免轻易解除合同给不履行方造成重大损害,以期达到《合同法》鼓励交易的最终目的。[4]

3 法定解除权的行使程序

前述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的条件成就之后,合同并不当然解除。合同当事人还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行使合同解除权。

我国合同法第96条对当事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程序做了明确的规定,当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的条件成就,一方当事人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不必与对方协商,也不必经对方同意,只要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便告解除,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便告终止。

合同的解除权属于形成权,当事人可以约定解除权行使的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怠于行使的,解除权消灭,比如当事人约定出现某种情形,可以在一个月内行使解除权。那么在合同约定的事由出现一个月后,当事人不能再要求解除合同,必须继续履行。当事人没有约定或法律也没有规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的,非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当事人或者违约一方的当事人为明确自己的义务是否还需要继续履行,可以催告对方当事人行使解除权。对方即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在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不行使解除的,该权利消灭,合同关系继续存在,当事人仍然要按合同履行义务。

4 合同解除的效果

《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从该法条的表述看,可以认为我国《合同法》所规定合同解除的效果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终止履行的效力,即指尚未履行的合同义务终止履行,解除向将来发生效力;二是恢复原状的效力,是指对已经履行的合同内容有恢复原状的请求权;三是赔偿损失的效力,合同被解除后一方所受到的损害可以请求对方予以赔偿。[5]

5 解除权行使后的法律救济

任何一项权力没有法律的限制都极容易滥用,解除权也不例外。因此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便同样适用于解除权。按照法律规定,当事人通知对方解除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便告解除。为了限制解除权人滥用解除权,以避免给无辜的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合同法同时规定了救济措施。根据该法第96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解除权人解除合同的行为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当事人异议的理由大致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的条件并未成就。二是虽然解除条件已经成就,但解除合同大可不必。三是解除合同的程序违法。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审理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的案件时,也要着重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审理,看约定解除或法定解除的条件是否确已成就;解除合同的必要性有多大,能否继续履行,合同目的是否完全不能实现;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的程序是否合法。如果这三个方面同时具备,那么解除权人解除合同的行为当属有效,合同自解除通知到达对方时即已解除;如果这三个方面不同时具备,那么解除权人解除合同的行为当属无效,不产生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

6 小结

合同的目的一类是保护合同当事人的权益的功能(保护功能),另一类是鼓励当事人所从事的自愿交易行为的功能(鼓励交易功能)。设计合同解除权保护了非违约方的利益(必要时允许其解除合同),一般说来,合同解除对违约方不利,合同解除是对违约方的一种惩罚,所以,也成为承担违约责任的一种方式。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合同信守是合同法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注意应该限制非违约方滥用解除权,要兼顾到两方面的利益。合同法的目的与合同解除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这意味着,在制订和行使合同解除的事由时应精心权衡,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基此,构建合同法定解除事由,应兼顾具体性与灵活性,一方面以违约行为形态具体规定可解除事由,便于常态下判断和适用;另一方面在具体规定的基础上,设立一个相对模糊的弹性条款,并在其内涵中明示一定的条件,既弥补具体之缺失,又克服概括之疏松。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8第1版

[2]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3] 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5] 尹田主编.《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5月版

上一篇:浅谈中职法律专业教学 下一篇:论在拆迁等行政纠纷中建立预防性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