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软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1 04:14:04

中专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软能力”的培养

[摘 要]“软能力”是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抽象概括。当前中专院校在会计教学当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软能力”的基本内涵出发,对中专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通过会计教学提升学生的“软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专院校 “软能力” 会计教学

一、引言

明确“软能力”的基本内涵,必须明确能力这个概念。能力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占在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与定位。心理学专家认为能力是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影响活动的结果与质量。因此能力是人们综合素质的一种根本体现,能力也是人进行自我需求满足,进行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管理学专家认为能力是能够影响个人或组织实现特定活动与目标展现出个性和心理特征。由此可见,能力可以是一个个体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的概念。本文对能力的界定,是从个体出发的。通过对能力的界定,不难发现,能力包括了软硬两种能力。所谓“硬能力“(具体到个体可以称为硬素质)先天具备的外在条件或者可以进行具体量化的一些指标。比如就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硬能力”(或硬素质)就表现为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天赋、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的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乃至他们的身高和长相都可以成为学生“硬能力”的代表。由此不难发现,“硬能力”通常是看的见,摸的着的,具有显性化、程序化与量化等特点。当然这不意味着“硬能力”可以随便获得和拥有,它也需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和支持。那么是“软能力”呢?“软能力”与“硬能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是能力的两个方面,“软能力”大都是人后天形成的能力,它具有内隐性、不易量化和程序的化的特点,“软能力”与人的性格特征与心理调试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软能力”也可以通过人的天赋来进行展现,比如一个人天生就具有非常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我们对“软能力”与“硬能力”的分析,不难发现其实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是“软能力”与“硬能力”分别从个体的不同角度来进行能力的划分,联系是两者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同时两者是互相促进和辨证统一的。“软能力”与“硬能力”可以实现协调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个体能力的两个方面,推动个体的进步。具体到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其自身的“软能力”主要是形成会计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技能为核心,进而形成他们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心理调试等综合能力。

二、中专院校会计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软能力”形成的问题

1.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哪些教学内容。关于对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一位专家认为与中专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楚有很大的关系。中专院校在会计教育目标上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究竟是培养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还是让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中专会计院校会计教育往往由于缺乏比较明确的会计教学目标而导致会计教学活动比较混乱,再加上中专院校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薄弱,要想培养会计学生的“软能力”实在很困难。

2.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脱离实际

一些中专院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会计专业设置上随意性较大,一方面沿袭过去按学科设置专业的做法;另一方面,盲目学习高职或大学的会计专业设置,盲目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只能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难以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要。由于中专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①课程设置滞后,课程内容滞后,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翻版,没有充分体现中专教育的创新性。②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失调,专业课越来越多,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用性基础课却越来越少;③重视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忽视培养学生会计分析这种理论功底的课程。

3.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

中专院校的会计教师大部分是高校的毕业生,他们都没有实践经验,也缺乏对会计这么学科的本质认识,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会计实践经验匮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虽然很多中专院校目前比较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但大多数“双师型”教师都是应试型的“双师”,即主要是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了一个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而已,对会计实务并不精通。此外中专院校也面临着高素质队伍难以引进的问题,许多高学历、高层次、高技能的教师往往由于待遇问题,不愿进中专院校,即使来了也留不下。一些中专院校到企业聘请有实战经验的会计担任兼职教师,但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少,并且这些兼职教师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知识又欠缺,同时,对这些兼职教师的安排和管理上又不到位。

三、提高中专院校会计学生“软能力”的策略

1.树立“软能力”培养观念

“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中专院校领导的重视,没有“软能力”培养的观念,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就将成为空谈。目前很多中专院校的领导,对何为”软能力”认识的不够清楚,对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软能力”更是不了解。甚至有些中专院校的教师由于上课工作比较忙,理论学习不够,对”软能力”这个概念在认识上也有所欠缺,例如很多中专院校长期以来一直以为学生只有掌握了技能,有了一技之处,就可以了,从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还有的中专院校干脆就把技能培养,当作”软能力”的培养,可见对中专院校学生”软能力”培养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思想问题。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把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分割来看和处理,比如很多中专院校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当做“软能力”的培养,诚然,就业能力是中专院校“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树立整体培养的观念。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来处理和看待学生“软能力”培养的问题,把对学生“软能力”的培养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贯穿这些内容,并对“软能力”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

2.完善会计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软能力”能力培养

“软能力”培养离不开会计专业教育内容的展开,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来合理的设置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市场导向是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准确把握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科学设置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就可以增强职业”软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与发展性。要利用科学发展观,掌握未来职业的变化和趋势,进行学生职业“软能力”的形成。职业”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进行专业设置,从而达到职业“软能力”的培育的目的。最后可以采用加强学校社团交流,来培养学生的“软能力”,学校有学生会及各种各样的社团,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各种会计类的交流活动(比如会计理论知识竞赛、珠算竞赛、电算化竞赛等)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尤其校际之间社团合作交流可以有效扩充中专院校学生活动范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总之,职业教学应该具有目的性的安排,来提升学生的“软能力”。

3.加强中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中专院校会计教师要么理论比较薄弱,要么实践能力不突出。因此无法开展比较科学高效的会计教学活动。一方面中专院校应该采取积极的引进人才策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来充实中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中专院校应该加强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从理论到实务上展开及时的,全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进修和业务素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会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学生以后的全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专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秋月.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2).

[2]胡邦曜.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一赴澳大利亚TAFE的考察报告.海外职教,2008,(03).

[3]雷佑新.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启示.经济师,2009,(02).

[4]任裕峰等.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

上一篇:他被患者誉为“妙手神针”“外埋内疏”治疗哮... 下一篇:儿童早期发展的工作必须在科学研究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