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聚会季,孩子不给面子怎么办?

时间:2022-07-11 04:07:59

亲友聚会季,孩子不给面子怎么办?

眼看又到了新年,嘟嘟家的周末计划中多了好几场亲友聚会,爸爸还打算过年带全家回趟老家。但令嘟嘟妈妈颇为不安的是,6岁的嘟嘟对这些安排很抵触,不是皱眉,就是跺脚,总得用买好吃的好玩的去哄,才勉强同意。据妈妈反映,在亲友面前,嘟嘟也表现得不够礼貌,不爱说话,不是乱摸乱动,就是闹着要走。虽然大家都很客气地说:“小孩儿嘛,没事,没事。”但做父母的怎么可能不尴尬?

一想到别人怎样评价儿子的表现和自己的家教,嘟嘟妈妈就备感焦虑。其实,嘟嘟在家和幼儿园也还算开朗,爱说爱笑。但一碰到特别需要他表现一下的大人聚会,就显得极其不配合。真不知道怎么带他回家过年了……

那些“不情不愿”的礼尚往来

嘟嘟妈妈要面子,把聚会场合当作检验家教成败的舞台,却没有探究过,平日愉快开朗的嘟嘟,为什么面对成人世界却表现异常。从情商养育的视角出发,我们更想了解的是,嘟嘟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社交体验,以至于形成了对亲友聚会的抵触。

对此,嘟嘟妈妈的回答是:“嗨,大人聚会嘛,主要就是吃饭、聊天。我对他真没什么要求,只要能有礼貌地大声问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到朋友家里做客时能安静一些,不要乱摸乱动搞破坏,当然了,如果大人们在谈到他时,他若能大方地回应一下就更好了。有时候,老人特别喜欢看孩子表现个才艺什么的,可儿子总是不给面子,为此我没少数落他。”

在嘟嘟妈妈眼里,小孩子乖乖地听父母指令,配合亲朋好友提出的各种要求而满足“互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也是“礼貌”的表现。可惜嘟嘟不是机器人,他有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的是,嘟嘟正处在对一切新鲜事物形成感性的初体验阶段,每个时刻都在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世界,并把情绪记忆深深印在脑海中,成为今后行为的指南。没有玩具、没人陪伴、没有孩子喜欢的话题,还不能乱跑乱动,嘟嘟只好干坐在一边旁听大人们谈论大人的事情,甚至不知何时自己忽然成为了焦点,又被轮番轰炸各种提问,甚至任由大人拿自己打趣……这样的体验,会给嘟嘟留下什么样的情绪记忆呢?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年节的社交氛围,经常很突兀地要求孩子们以懂事、礼貌、自然的方式融入成人聚会的场合,这对于平日备受呵护的儿童来说,本来已经是不小的挑战。如果再得不到妈妈的理解和帮助,反而会被消极评判,社交对于嘟嘟,就成了不情不愿的礼尚往来,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不愿再进入类似场合,也不肯积极配合。

创造“有氧社交”的愉悦体验

低龄儿童主要是通过身体和感受去体验世界并采取行动的。他们很难为了什么道理而遵守社交礼仪,他们只会跟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做出选择。这时候,如果家长只顾按照成人的期望要求孩子,对孩子的感受不闻不问,他们就会慢慢形成这样的结论:聚会是大人开心的事,我只是配角,没人关注我。如果用氧气来比喻心理需要,这就是一个对孩子而言相对缺氧的场合,孩子怎么会不排斥和逃避呢?

因此,我们提倡创造“情感富氧”的社交体验,让环境提供给孩子心理成长需要的各种情感,以保持他们愉悦的状态。只要家长足够细心,总能找到那个给孩子心灵“输氧”的好办法。

创建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饭桌上常见的情景是,当大人们谈得热火朝天时,孩子被晾在一边;当大人忽然把话题转向孩子时,家长又希望孩子能及时应答。这种局面容易令孩子感到被动、抵触。其实,家长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把话题引向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如猜个脑筋急转弯,谈谈某个动画片或电子游戏,变个小魔术等。)这些孩子熟悉的话题和活动不仅能让打了蔫的孩子精神一振、兴致勃勃,更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的控制感和参与感,自然也帮他们找到了和成人打交道的方法和自信。

为孩子安排好“伙伴”

怎样让孩子既适应成人主导的活动,又不感到被冷落?这需要家长在“陪伴”方面下功夫。例如帮孩子找到一个同龄玩伴,或者鼓励孩子去接近某个童心未泯、爱与孩子打交道的成人;后者常常能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交流热情,体验到找了一个“大人朋友”的价值感;如果确实没有合适的玩伴,家长应该考虑事先与孩子商量好,带上喜欢的玩具或图书,并抽空专注地陪他们一会儿。这样做能让孩子感受到,大人们再热闹,父母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需要,因此会更乐于配合。

不评判,不施压,让礼仪自然形成

总是轻易地对还不习惯社交礼仪的孩子评价为不礼貌,并不利于他们真心期盼社交;即使孩子行为礼貌了,也可能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在群体中的快乐。因此,在给孩子解释礼貌规则的同时,家长可以侧重于跟孩子分享与人以礼相待的快乐,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此外,尽可能不当众给孩子施压,可以约定一个提醒的秘密方式。(例如:需要打招呼时,妈妈悄悄捏捏你的手好吗?)类似的方法重技术支持,轻品德评判,鼓励孩子尝试,强调礼貌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更愉快的交往。

可见,亲友聚会可以是孩子与成人交流的好机会。只是儿童和成人世界的对接还需要家长搭建这样一座桥梁——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支持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获得愉快体验,使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受到关照,卸除他们抵制的动力,相信孩子们会慢慢适应成人世界,变得乐于社交并遵守其中的礼仪与规则。

上一篇:理财 12期 下一篇:小台胞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