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时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探讨

时间:2022-07-11 02:45:04

新金融时代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资产证券化所产生的风险类别,及其管理方式,在当今社会进入新金融时代的背景下,结合美国次债危机进行论述,希望国内金融行业能够正确认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并且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美国次级债风波 风险管理 理论思考

所谓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在金融领域中通过特定的现金流和特定资产组合为支持,以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的一种金融工具,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发行抵押支持证券(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完成首次资产证券化交易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全球范围内被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在当前新金融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服务管制放松化,客观上导致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管理和风险组合更加复杂化,对于资产证券化而言,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等不同类型风险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我们能够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思考风险规避措施。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资产证券化是将非证券化资产集中起来进行重新组合,并且发行的过程和技术,其主要针对的是具有稳定性的未来现金流。这种技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其增加了面临其他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一)交易结构风险

风险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结构性融资模式,其是否能够获得融资,取决于其所采用的交易结构,因此也就出现了交易结构风险。如果参与的各方能够恪守合同约定,那么这种融资模式从结构上而言是一种较为完善,且风险较低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资产转让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结构风险。例如,如果发起人采用的是“真实销售”对资产进行处理,那么其结果是证券化的资产将从资产负债表中脱离出去,发起人与其他债券人对这些资产将失去追索的权利。也就是说,当发起人破产时,这些被证券化的资产将不作为清算对象,那么对于债权人而言将面临债权落空的风险。如果发起人采用资产负债表内融资处理的方式从事资产证券化,那么当发起人破产时,债权人对这些证券化的资产仍旧享有追索权,这些资产会以现金流的方式转让给债权人,那么也就意味着资产证券的持有人将面临损失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违约风险,指资产证券化参与主体无法兑现其承诺,违背合同约定所造成的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链结构的特殊性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是因为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无法及时支付本金与利息,从而导致资金链的断裂。以住宅抵押证券为例,其是由联邦机构对本金和利息进行担保的,而联邦机构又是由美国政府进行信用担保的,因此其所具有的风险可忽略不计。但对于非抵押资产证券化而言,投资者必然会面临参与者无法根据合同约定履行交易的风险。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投资者最大的保障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资产证券的承销商,其主要由投资银行构成。另一方面是负责投资管理与交易控制的委托人,任何一方在交易过程中都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合约到期之前,或是在可接受的替代方到任之前,任何一方面如果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职责,都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债务人风险。也就是基础资产的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责任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可以回避的,通过预先设定一个合格条件,以避免风险的发生。只有符合条件的资产,才可以从事SPV。该条件应该是最低要求,这样即便发生债务风险,那么也可以从发起人那里收购更多的资产,以应付投资者的支付需求。

承销商风险。承销是最主要的资产恶化风险防范措施,在应收款支持融资中,承销商承担支付的义务,其行为直接关系到资产合约的执行结果,同时承销一旦发生中断,必然导致对投资者的支付延迟,或是支付不能,甚至引起整个结构的信用质量降低。因此当应收款支付交易被结构化之后,承销商应该根据惯例对拖欠、违约或是追偿等事宜作出相应的说明。

受托人风险。受托人风险主要是受托人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风险。一般而言,受托人自身的经营状况对应收账款的现金流并不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受托人对这些资金的安全性以及转给投资者的及时性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如果受托人无法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责任,控制自身的经营状况,那么投资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正因为如此,一些评级公司会采用附加条款的形式将预防措施告知投资者,提醒其注意其中所存在的风险。例如标准普尔公司明确指出:“投资者应该将受托人或其他具有托管责任的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风险考虑在内”。

(三)提前偿还风险

发起人与持有者所签订的合约上可能会存在提倡偿还的条款,也就是说发起人有权在债券到期之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券。发起人之所以要求这种权利,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当市场利率低于发行债券的票息利率时,收回原有的债券,重新发行利率较低的债券。在市场波动的较大的情况下,发起人一般会采用短期赎回的方式,以便于其能够以更为有利的条件实现债务的再融资。

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提前偿还条款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利之处:第一,用以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量,其格局是难以确定的;第二,如果利率下降时,发起人要求提前偿还债券,投资者将面临再投资的风险;第三,债券的资本增值潜力较小,提前偿还的结果可能会让投资者在现金流的安排问题上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难以预料的提前偿还将面临巨大的再投资风险,并且使其原本的资产管理计划无法实现。因此通常采用存续期作为衡量提前偿还风险的指标。存续期是根据各支付期的支付现值为权数对支付期加权来确定的。如果存续期缩短,那么意味着出现了提前偿还的情况。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由SPV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向投资者支付资产证券化的收入所造成的。SPV的目的是确保收入流与支出流的匹配,但是如果突然出现高违约情况,必然会导致现金不足。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由发起人补足资金,但是发起人不应就此承担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同时造成SPV融资特征的外表损害。同时,发起人所提供的保障也仅仅是现金方面的保障,因为现金短缺并不完全是由违约所造成的,如果因其他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资金短缺,可以由第三方提供担保加以解决。

(五)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因利息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具体表现为证券化资产的利息收入往往少于非证券化资产的利息收入,甚至是没有。一般而言,证券化资产在应收款融资中是没有利息收入的。有利息的资产如果被证券化的话,那么投资者必然将造成损失。例如MBS证券,其利率风险远比汽车或信用卡应收款证券的风险要高出许多。原因在于汽车或信用应收款的利息率在一般情况下是远远高于按揭贷款利率的,也就说其是在LIBOR或是基准利率基础上所形成的边际利差。因此如果对融资采用的是固定利率,而对证券化资产采取浮动利率的话,必须考虑利率风险,解决的办法通常是进行利率交换。

上述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发起人如果将要从资产负债表中移走部分资产进行证券化,就必须综合考量上述风险,并且应该获得发起人的审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的认可。

思考美国次级债风波

在日益宽松的金融环境下日趋活跃的金融创新在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金融形势,但是鉴于金融风险不可避免的扩散性和隐蔽性,金融创新过程中任何风险管理的疏忽都可能出现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作为美国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的一创新品种,次级抵押债原本这项针对低信用客户群体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却因为近十多年来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失业率大幅度增加、房价上涨等根源的存在,加上风险管理中忽视了信用风险等多种类型的风险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此国内金融行业更应该高度重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蕴含着的错综复杂的风险因素。对于ABS所具有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更为深入地进行思考。

(一)应该认真研究金融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以资产证券化为例,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潜在的市场风险还没有被完全认识,因此盲目在金融市场中推广此类产品必然会存在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线较长,参与主体众多的金融产品,其定价往往容易脱离原有基础产品的价格,因而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仅仅依靠投资银行或是信用评级机构,显然是无法预测或是防范风险的,因为在不同阶段,金融产品所表现出的风险特征是不同的,而最终的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的结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风险如果和定价产品相脱离的话,必然会引发类似于美国次债危机式的金融风暴。

(二)密切关注基础资产的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对于市场风险的关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利率、汇率以及资产价格等几个传统风险因素方面,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基础产品的风险,基础产品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本源,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一个风险转移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风险消除的过程,因此资产证券化之后,对于基础产品的管理不仅不能够放松,而是应该加强。此次美国的次债危机充分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缺乏对基础资产风险的控制。当债务人无法按照规定还款时,金融机构并没有引起足够高度的重视,错过了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从而导致ABS资金链彻底断裂。一般而言,具备证券化条件的资产池应该符合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资产可以产生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收入;原始受益人已经持有该资产一段时期,且信用表现良好;资产具备标准化的合约文件,也就是所谓的高度同质性;资产抵押物应该易于变现,且变现价值较高;债务人的地域和人口统计分布广泛;资产具备良好的历史记录,具备较低的违约率与损失率;资产的相关数据应易于获得。

美国次债危机爆发充分说明了周期性的系统性风险对于资产证券化存在着重大的影响,系统性的风险会增加非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因此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市场压力测试,正确认识信用等级评估机构的评级风险。信用等级评估机构应该吸取教训,在工作中应该以更为审慎的态度从事风险评估,而作为投资者不能盲目信任评估机构的评级,对于资产证券化所潜在的风险应该进行全面分析,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的策略。

防范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措施

具体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对于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可以通过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的构建和监管质量的提升来实现。

资产证券化良好环境的构建。在思考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础上,鉴于我国同美国发展基础的不同,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明确与之相关的税务、抵押、会计、披露等制度的相关规定,使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法可依、规范运作,这是规避和降低风险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在SPV的选择上,选择实力强信用高的金融结构作为SPV,保证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应尽快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和增级的相关制度,从信用的角度规避风险;第四步强化国际合作,打造资产证券化的国际通道,通力合作,降低风险。

完善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由于资产证券化本身衔接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两大市场,涉及部门众多,涉及层面更多,所以风险规避要考虑的因素也非常多,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而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央行等部门应当本着激励相容、风险导向性的审慎监管等监管理念,进一步的完善相关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吴迪.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的有益启示[J].亚太经济,2006(2)

2.惠淼枫.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3.郭永刚.资产证券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

4.李婷婷.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上一篇:收益共享契约下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 下一篇:外包与内包的概念框架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