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互动教学的问题与改进

时间:2022-07-11 01:37:11

中学互动教学的问题与改进

摘要 基于对北京市15所学校的859名教师和73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教师基本树立了课堂互动的教学理念,并在课堂教学层面有所体现及改善:学生对教师整体的课堂互动满意度以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满意度评价都比较高,但仍有更高需求: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课堂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的输出能力较低。建议区域教研部门及学校加强有关互动教学操作策略的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制度,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诊断式教学评价制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关键词 互动教学;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测;诊断式教学评价;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5-0028-04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强调教学与学习的统一,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那么,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该如何改进?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15所学校的859名教师和73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朝阳区近五年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的挖掘,分析了当前中学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出建议,以期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所助益。

一、研究方法:以中学教师和学生为对象的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

1.研究ο螅夯于859名中学教师和733名中学生的调查

以北京市朝阳区中学教师和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5所学校的语文、数学等六个学科的859名教师和73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教师被试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教师140人,女教师699人,缺失20人;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155人,6~10年的162人,11~15年的199人,16~20年的150人,21年及以上的166人,缺失27人;市示范校教师287人,区示范校教师318人,区普通校教师225人,缺失29人。

学生被试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375人。女生336人,缺失22人:初一学生217人,初二学生260人,高一学生111人,高二学生123人,缺失22人;市示范校学生133人,区示范校学生503人,区普通校学生87人,缺失10人。

2.研究工具:围绕“课堂互动”编制师生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教师课堂互动价值观问卷》和《中学生课堂互动现状问卷》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

教师课堂互动价值观问卷是为了测量教师对课堂互动价值的认识。包括六个项目,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

中学生课堂互动现状问卷是为了测量中学生对课堂互动现状的评价。包括了课堂互动满意度、课堂互动活动类型、课堂互动支持性、课堂互动价值性四份子问卷。其中,学生课堂互动满意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进行了数据转换,最后得分的最高值为6分;课堂互动活动类型问卷,采用限选排序方法测量了学生对常见课堂互动活动出现频次的评价和喜欢程度;课堂互动支持性和课堂互动价值性问卷均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2=不太符合,3=有点不符合,4=有点符合,5=符合,6=非常符合)。

二、现状与问题:互动教学理念获普遍认可,课堂教学时效性较低

1,绝大多数教师认同课堂互动的价值,喜欢开展互动教学并不断提升相关能力

调查数据发现,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不管教师处于何种发展水平,不管来自哪种类型的学校。他们都基本树立了课堂互动的教学理念。并在课堂教学层面有所体现及改善,对课堂互动价值的评价较高。从整体上看,有99.00%以上的教师认为课堂互动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98.00%的教师认为课堂互动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97.00%的教师认为课堂互动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有95.00%以上的教师表示自己喜欢开展各种课堂互动活动,认为课堂互动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这说明,当前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已经树立了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对于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和师生关系建立等的作用,并目喜欢开展各种课堂互动活动。

此外,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数据也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教师创设学生活动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力的得分逐步提高。对朝阳区高一和高二监测数据的挖掘发现,2011年春季、2011年秋季、2012年春季学生活动的得分(学生活动得分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得分,如小组学习等,其总分100分)分别为了5分、75分、76分,而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监测中,学生活动的得分分别为80分和80.5分。这说明,教师不仅树立了基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理念,其教学行为及其效果也在评价、培训等各种力量的作用下,逐渐发生转变。

2.多数学生认可当前互动教学现状,最喜欢小组讨论、辩论、表演三种形式

教师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意识到并认可这些教学行为的价值。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女生、高中学生和市区示范校的学生对教师整体的课堂互动满意度以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但是,整体上来讲,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对课堂互动满意度的评价都比较高,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这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

虽然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尚可,但是学生仍有更高的需求。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实课堂互动与学生期望课堂互动间的差距相对较大。这在普通学校学生身上尤其明显。其中。约有30.00%左右的中学生认为现实课堂互动与学生期望课堂互动间的差距较大。进一步对当前课堂互动形式进行分析发现(见表2),中学生反映当前最常见的四种课堂互动活动由高到低依次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小组讨论、学生问教师答,然而,他们最喜欢的三种课堂互动形式由高到低依次是小组讨论、辩论、表演,这意味着,教师虽然开始关注学生主体发展。但是所提供的课堂互动形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互动的需要。

3.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发展支持不够,评价和创造类问题不足3.00%

学生的实际获得是课堂教学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检验标准,调查发现,当前课堂互动教学实效性相对较低。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输出能力相对较差。例如:有43.70%的学生明确指出在教师讲解后。自己仍不能总结出不同知识点间的关系:47.90%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表达观点的时候。条理不够清楚,重点不够突出。

当前的课堂教学仍受制于应试教育,更多地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支持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任务的认知层次偏低,理解类任务占主体。调查显示,当前课堂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任务是记忆和理解类问题,其次是应用和分析类问题,而评价和创造类问题出现比例则很低。不足3.00%。

二是教师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支持相对较弱。有35.8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有38.9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用学生观点、思路和作业等开展教学。有33.7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鼓励回答不出来问题的学生,有31.1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有43.70%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有29.70%的学生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

这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尤其明显,从表3可以发现,高二年级学生对师生互动支持性的评价较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学生,而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则对师生互动支持性的评价相对较低。这说明,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指导以及学习自主性和生成性等方面要求更高,但是教师给予的支持相对较低。

三、对策与建议:建立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支持系统

1.加强互动教学操作策略培训及教学资源建设

当前,教师课堂教学形式与学生期望依然存在差距。这与教师缺乏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教学操作策略有关。调查发现,教师对于主体参与的互动教学实践操作有畏难情绪,认为基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教学实施起来比较难,会给课堂调控和课堂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度,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关于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教学的具体操作培训,尤其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以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此外,为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区域教研部门及学校应该集中优质资源,加强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教学资源的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实施提供借鉴和支持。

2.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诊断式教学评价制度

n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途径。当前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管理性课堂教学评价,它更多重视的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等级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且当前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校管理者和区域教研员,其看法和想法往往是基于经验的,带有一定主观片面性。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完整的,不能反映学生的想法、态度及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感知程度。因此,要真正建立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就有必要构建学生参与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诊断式教学评价制度。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要评价内容,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3.建设基于课堂观察的教研制度

数据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支持性较低。我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了解到,多数教师都有很强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愿,但是他们苦恼的是缺乏课堂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方向。课堂教学是错综复杂的,一个中学教师一天内可能会与上百个不同的学生打交道,而且必须当场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回应,因此,教师很难记住与每个学生互动的次数、内容及方式,往往来不及知道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出在哪里,不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认为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研形式。这种教研形式旨在帮助教师建立一套课堂观察的概念系统和概念工具。让教师通过个体或群体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录像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目前这种形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尤其是学校应该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及区域教研和科研制度建设,支持和促进教师关注并深入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课堂教学改进研究,帮助教师形成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行为。

上一篇:不真实校园生活的非教育性 下一篇:课外之“工”促课堂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