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7-10 11:24:18

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就需要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 PLC课程 教学改革 项目教学法

一、 PLC课程特点

PLC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一门必修的课程。目前大部分院校的PLC课程以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为主,虽说此门课程内容较少,但却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教学中,既有一般又有特殊,既有新授又有复习,既有理论又有实操,既有工作原理又有编程方法,既有典型单元程序又有复杂实用案例。课程的这些特点,既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又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力不从心。

二、PLC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为主要的知识传播模式。教师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决定了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甚至决定了学生该怎么学。这无疑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教学改革思路

(1)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相应专业岗位特点确定PLC课程内容的选取及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脱节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综合考虑PLC课程的总体结构,明确各个子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也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创建一种目标树的形式,形成总目标下的指导思想、知识系统、教学形式和方法等几个方面的子目标树。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新的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将内容按知识点进行分解,确定若干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难易程度重新组织,分别通过不同的项目来体现。如表1,在十字路通灯的PLC控制系统项目中,我们将PLC中基本指令与定时器的应用融入该项目的学习,学生通过对项目资料的收集与讨论,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的程序设计与实际调试。

(3)改革考核体制。PLC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知识考核为参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把考核的重点由传统的笔试转为实践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术,而且采用各项目单独考核、达标过关、分等级考核的形式,即实现考核实践化、达标化、等级化。只有实现考核内容实践化,才能突出和保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能;只有考核要求达标化,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切实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必须的技能;而考核成绩等级化有利于鼓励先进,在学生中一定程度上突出差距,相互促进。具体考核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的方式。

综上所述,面对现代社会对PLC技能型人才的需求,PLC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将学生的学习环境由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教学中去,让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动物和人本性的统一 下一篇:识字教学的生本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