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时间送达

时间:2022-07-10 11:14:54

第一时间送达

我毕业时,被认为是一个念了太多书的博士,到社会上刚一探头,关于博士的妖魔化说法便迎面而来,最狠的一种是“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博士”。至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学位越高,情商越低”,只是家常便饭。其实它们说的是一个意思:念了太多书上的知识,最后在实际生活里变得无用,而现实不是按书本来演的,它们是两出戏。在医学这行就是:一主任医师对一刚毕业的医学博士说:你难道以为病人都是照着书本写的那样生病吗?

我的第一份工作并不能算是真实生活的演出,因为那是在一个美国实验室里,里面聚集了一群同样读过很多课本和文献的“科学工作者”,我们需要对话的是基因,不是人,书本这时还是管用的。等我回了国,进了真正由人组成的公司,这时,事情开始变得比书本复杂了。比如说,你要与人对话,而且是与很多人对话。这些人从不同的国家回来,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动力,来自公司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角度和利益。这时我有些体会到那些关于博士的“流言蜚语”,某种程度上有它们的道理。当然,那句名人名言“社会是一所大学”,也很有它的道理。

后来我换了新的公司,对话这件事变得更加频繁,也更不适合一个“傻”博士。以至于刚开始时,一位上司半带一院惜半带无奈地对我说:你呀,念书太多了,太顶真!因为这类言论已听过很多,我已经能把它们当成另一种形式的赞美。不过这一句,后来我自认琢磨出了它的深意,它是特指我在和别人对话时的影响力很脆弱。因为那时,我管理着一个品牌,要面对的是一支销售队伍,给他们讲市场策略。

有很多公司职员都会生活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但大多到了公司的管理职位时,才不得不去思考对话的影响力和有效性。因为这已变得必须起来。

那位上司大约已经忘了他曾对我进行的“学位攻击”,因为之后我比较快地进行了转型,我自认为那是一段对博士学位进行概念颠覆的日子。在这段日子中,我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科学意义上要讲循证,现实中则要举事例。

读过一篇文章,说一些大公司的领导层,倾向于用笼统、抽象的语言向员工讲公司的价值观和愿景,但下面的人听起来往往一头雾水。比如,一家快递公司的高管,对员工们说“力争第一时间送迭”,下面的听众并不太明白什么叫“第一时间”、还是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后管了用:一个本公司的快递司机,开着车走在高速公路上,但车抛锚了,货却必须在下班前送给客户。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大胆拦住了路上竞争对手公司的一辆车,千方百计说服对方把车借自己用(中间的劝说过程自然很艰难,此处省去数千字)。最后,他真的开着竞争对手的车,把货送到了自己的客户处。“看,这就是努力第一时间送达!”领导说。下面的员工纷纷点头,全明白了!

在面对销售讲市场策略时,信息是否有效到达,常是一个问题。策略通常就是一两句听上去比较笼统抽象的话,虽然那大多是你辛苦思考、分析、求证、总结的结晶,但却不是销售最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也不是最能激起他们情绪反应的语言和方式。比如你希望告诉他们,一定要去做A,你得举个像说服对手把车借给自己的快递司机这样形象的例子。如果只是“一定要做A”,就太苍白了。要多角度切一个苹果,具体说可以包括:甲以前不做A后来做了A,销量上升了;乙以前做A后来不做A,销量下降了;丙一直坚持做A,每个季度销量都增长。如果比较体贴,还可以加一个例子:丁在做A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这些甲乙丙丁的例子必须来自销售队伍中,如果足够生动、感人,那些没打瞌睡的听众大多会点头称是:我得去做A。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有人做了A,成功了,并不能代表A导致了成功,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能成功。科学意义上要讲循证,循证是一个对普通人比较晦涩的字眼,它说的是建立在大样本、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现代医学里,它是一个常用的褒义字眼。它的反面,就是一个医生说:我有一个病人如何如何,我给它用了什么治疗很管用,所以这种治疗很管用。但医学说:且慢!得在动辄几千人的样本中,在经过严格设计、避免诸多偏差的试验方案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种治疗很管用。只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经常更多地被事例所打动。

上一篇:柬埔寨撕开历史伤口 下一篇:中国人不得不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