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因素

时间:2022-07-10 11:08:03

试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因素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文化艺术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民族音乐要在世界艺术交流中得到认可和肯定,就必须全面深透地挖掘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因素,将其独具魅力的美学特质展示给全世界。中国民族音乐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观点为基础,具有深刻地秉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特殊意义。本文对中国民族音乐蕴涵的美学特征进行了说明,并深刻解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因素,以期提高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学特质;美学因素

引言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深厚历史造就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音乐美学主要指将美学和音乐加以充分糅合,深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审美内涵的学科,它不仅属于音乐学研究范畴的边缘学科,又属于美学和音乐学相互交融的系统化学科。因此,进行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因素分析就需要对历史文化内涵、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系统音乐学以及中国民族音乐自身审美内涵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以下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因素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

(一)“和”的精神状态

“和”主要指中国民族音乐崇尚简约、中和、适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深悟领略的统一感和谐和感,并不是音乐作品中鲜明强烈的对比表现,展现的艺术形式上的大幅大落。因此,鲜明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二)“虚”的情感意境

“虚”是中国民族音乐追求美感特征的基本表现形式,含蓄、空灵的美是中国民族音乐近乎超脱的一种情境。无论是对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欣赏,亦或是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聆听和品味中,一个韵字贯穿其中,欣赏者追求韵味的意境已大大超出对声音的欣赏,就好似中国的写意画,不追求细致,但崇尚神似。

(三)“线”的艺术形态

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譬如美学理论家宗白华评说,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都展现了独具特色的“线“的艺术形态。《春江花月夜》的优美主题贯穿于整曲音乐中,并通过“同音层递”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环环相扣、句句相连,最终一气呵成,表现得天衣无缝,关键在于音乐旋律的展衍,并通过音色、音区的变化来美化展现,这就如一些中国画一样,其立体感并不通过透视学、解剖学来展现,完全是通过“线”的艺术展现形式,依靠“线”的立体化流动和交织得以充分实现。

二、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学因素分析

(一) “和”为主的和谐美

“和”的思想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种互补短长和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方式,并称这种思想行为上的辩证统一为精神上的内在和谐。“和”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民族艺术文化领域中精神和意识的综合体现,并且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美学的主导思想。这种独树一帜的的审美风格,大大增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文理念和思想内涵,尤其使中国民族音乐独显出来有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内涵。通常是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诠释中国民族音乐中“和谐美”的审美内涵,这种思方式综合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民族音乐中各因素之间的“和谐”,主要是各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各矛盾主体确定主次关系,存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主要指各因素的“中和”,相互之间长短互补,即所谓“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使各因素均处于“和乐统一”和谐状态,任何因素不注重凸显自身,而使崇尚“乐和如一”的思想音乐观。因此,以“和”为主导的审美思想是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内在形式的客观要求,是中国民族音乐内在的人文理念、思想内涵的和谐表现。音乐艺术是以不同音调、不同音色对于音乐文本中的表现内容加以综合的诠释,主要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音律和谐以及内容和思想的和谐,是中国民族音乐加以重点强调的核心思想所在。

中国民族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也体现为表现形式和演奏者的和谐,以及音乐所要表达的社会上各种复杂关系的和谐性。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大满足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神凝结。比如,歌后王菲演绎的具有儒家思想的《幽兰操》,在歌词结构和韵律音调上都全然地表现为中华民族“和”的精神状态。另外,比如传统二胡乐曲《二泉映月》,其曲调、音韵的空灵和内容表现的思想“和乐相容”,使其在艺术领域经久不衰,至今仍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在美学因素不仅为音乐内容、形式和韵律的各具特色,关键在于能够在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和乐交融”的艺术审美情愫。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中国音乐艺术形式关键在于意境的塑造和展现。中国音乐艺术的意境表现和西方音乐存在很大差异性,西方音乐突显深刻和严肃,多具有正剧或悲剧的意境表现,体现为一种“壮美”的艺术精神;中国音乐主要突显“情景”的交融和统一,注重一种涤荡心灵的“意境美”。

中国民族音乐不忽视形式上的“情境”展现,更主要追求一种独具内涵的律动和韵味,其最高境界就是全然去追求一种内在的含蓄、空灵的美。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内容、形式和韵律的展现上,都是以“韵”字贯穿于音乐作品的全过程中,作为“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韵”的内在审美即为空间“意境”,含蓄、幽深、空灵的意境是从“虚实结合”的意象中体会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比如传统二胡乐曲《二泉映月》,虽然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命运的敲门声”一样均是以诠释人物命运为主题,但《二泉映月》却把所要展现的历经人生种种坎坷后的孤独、彷徨、凄凉的人生感怀,与自然、优美、恬适的大自然韵律得以水融,诱发听者在凄凉、优美的旋律中体会人生的处境和意境。《二泉映月》这种独树一帜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情景交融”的赏析意境,是西方民族音乐根本无法比拟的。从对《二泉映月》的音乐艺术审美的过程中,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美学 “意境”被潜意识地运用于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赏析中。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在美学因素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其完全区别于所谓的和贝多芬音乐作比较的实际,而是展现全部的艺术美,紧随聆听者的意念与乐思的深入体验不断向前推移。

上一篇:《金陵十三钗》改编电影的视听革命 下一篇:浅谈乐音要素的联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