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

时间:2022-07-10 07:34:48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

摘要:构建“以人为本”发展教育的模式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由于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便是本文要讨论的核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前延阵地,因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把相互尊重、换位思考、相互讨论看成是现代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改变知识被动传授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共同构成“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模式。

关键字:以人为本、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创新能力

21世纪的重要标志是人的素质和知识的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信息技术课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对人的教育的重要性,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更要注重构建“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全面发展学生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为此,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模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第一,抛弃“以教师为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提倡学生作“老师”,要求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作为一门有新时代气息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不应承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宰了课堂,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囫囵吞枣式地往学生的头脑中塞东西,忘却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应有的主动性、能动性;忘记了知识的掌握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理解、建构。如此种种的教学活动,违背了教学的真正目的,违背了学习的科学规律,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的发展。显然,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是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学习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才能促进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从而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与此同时,为响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就完全退居次要地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更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型的主动学习。例如:在Flas制作教学中制作“贺年卡”时,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制作出来的贺卡模式单一,创新少,没有新意,常出现你抄袭我、我拷贝你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加强引导学生开拓创作思路,避免雷同,应用个性化来表现主体,并充分肯定他们富有创新色彩和奇思异想的创作。开始时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能给予帮助,此时我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自己去探索的时间、空间。继而注意观察该学生的屏幕和操作,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方式,使这些想“偷懒”的学生通过摸索后,看到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时,都感到特别兴奋,产生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有利于促使学生日后乐于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不再追求单纯的模仿与抄袭,在探索与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实践证明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确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自主探索能力。

第二,突出“学生主体”,启发“学生探索”,重塑“学生个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凡是没有自我运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发展”。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自己的是非判断、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成长背景,因此,学校应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家”,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飞扬。学生的自主选择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的体现。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有别。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典型的、现实的而且有意义的情境或案例进行教学。要以提供大量情景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去发现。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力、创造力,独特的个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挥。进而,使学生重新找回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点,即“个性的思维”。例如:《Flas设计》课程中关于“图像对象的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景导入

师:在动物王国里,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森林里有一只小白兔正在为自己的生日宴会奔忙着……,(《生日快乐》是这场生日宴会的首播曲目……)

教师利用微机播放《生日快乐》的音乐,同时利用广播教学出示生日宴会现场图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提问:由于是小白兔自己准备生日宴会,时间不多了,还有好些东西还没有摆好,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小白兔呢?

学生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从而顺利引入课题:图像对象的移动。

(三)新授环节:对图像进行移动

目标:帮助小白兔摆好没有来得及摆放的东西,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①请同学们打开“我的电脑”,找到“D:\图片\生日宴会”试着摆放小白兔没有来得及摆放的物品。

②教师巡视辅导,解答疑难。

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图像进行部分选取,选取图像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④谁有小窍门?给同学们介绍。

⑤教师利用广播教学向学生示范操作流程。

⑥学生到教师机上广播演示:“我”是怎么完成“任务”的?

⑦教师利用广播教学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学生自评、互评,并加以鼓励。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加深对图像的移动操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借鉴。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结合本学科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职校学生的素质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洪飞主编,《今日做教师》教育艺术与创新思维示例,同心出版社。

[2] 文喆主编,《面向现代化的思考》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探索,北京出版社。

[3] 邹煊享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教育导刊第267.268期)

[4] 吴建英,《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上一篇:谈谈英语教学中的一句多译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