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实践中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10 04:34:17

浅谈教学实践中的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的步伐,正向缺乏活力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再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了。中国的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所谓素质教育是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我们教育界中经常听到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事情,但真正能做到实在是太难,更多的是表面的文章,如果再@样下去的话,只有百害而无一益。在这里我说说自己对素质教育这方面的想法。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

教育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教材作为融知识教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质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让大家在讨论中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切实改革评价制度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才能促使所有学生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实现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上一篇:区域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新举措 下一篇:关于短篇小说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