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工程特色 提高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时间:2022-07-10 12:33:50

突出工程特色 提高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摘 要:工程硕士是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工程硕士阶段的学习填补了应用型科技人才知识体系的鸿沟,已经成为连接本科教育与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纽带。以沈阳工业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等方面强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一些经验,论证我国培养此类学生的重要性,并得出实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将会大力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非全日制教育;工程硕士;材料工程专业;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高等工科院校教学采用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专业划分很细,专业课学时很多,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受欧美教学体制的影响,1998年我国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较大调整,本着通识教育、培养通用人才的教学理念,对专业进行了合并,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削减。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的硕士毕业生,除一部分攻读博士学位外,大部分到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通识教育,毕业后从事的是专业技术工作,可见两者之间缺少了工程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此以沈阳工业大学培养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经验来说明实行工程师认证资格证制度对于培养工程硕士的重要性。

一、我国工科大学工程教育的现状

对高等工科院校来说,主要是通过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讨论我国大学工程教育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体制下专业课学时很少

近年来,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模式受到欧美的影响,改变以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课学时过多的做法,本着淡化专业界限,培养通用人才的教学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专业进行了合并。合并后,大幅度地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和教学内容,下面以沈阳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说明专业合并前后,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变化。

1998年沈阳工业大学的“铸造”、“焊接”、“锻压”专业合并为“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将3个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压缩为一个专业。比如,将“铸造”、“焊接”、“锻压”专业的“铸件形成理论基础”、“金属熔焊原理”、“金属塑性成形原理”合并为“材料成形原理”。合并前3门课各为60学时,合并后的一门课“材料成形原理”为60学时。其他课程也作了类似的合并。尽管大学期间学生似乎学习了3个专业的课程,但毕业后从事的是一个专业的技术工作,实质上仅学习了所从事专业的1/3课程。正所谓该学的知识没学到,学到的知识没有用。

(二)现行硕士生招生制度严重地干扰了本科专业课教学

硕士生入学考试由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构成。对工科专业而言,初试科目包括外语、政治、数学、专业基础课,复试主要考查专业知识。尽管教育部规定复试与录取人数的比例为1.2:1,但由于部分考生找到了工作而放弃了复试资格,或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偏僻、学校的知名度低等原因,很多院校实际参加复试的考生数仅接近于招生名额,甚至低于招生数。这导致复试仅仅是走过场,因此专业知识考查也是走形式。

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时间安排在一月份,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第七学期末。第七学期的教学内容是5-6门专业课,由于硕士生入学考试基本不考专业课,因此很多考生放弃了专业课学习,经常旷课,即使勉强来上课,也是复习外语、数学、政治等考研课程。考研学生约占上课学生总数的一半,这些学生不听课,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学生没了热情,任课教师也就没了激情,在这样的气氛下教学很难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三)实习环节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客观上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等工科教育的基本任务,而生产实习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80年代,本科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有工厂的技术人员为他们作技术报告,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产品的生产流程。实习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指导学生操作设备,学生能亲自动手生产产品。

90年代,在生产实习中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学生操作会造成大量废品。但这时,工厂仍然派技术人员作报告,带领学生到各个工部实习,并现场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产品的生产流程。

时至今日,生产实习已经演变为现场参观。由于学生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为了不妨碍工人师傅的操作,也为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工厂只允许学生站在安全线以外观看,生产实习已经演变成为名符其实的现场参观。为了完成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一些院校甚至将生产实习改为观看录像。

工科专业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的36%,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前工科院校在强调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一部分攻读硕士研究生,一部分改行做其他工作,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了胜任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工科毕业生应该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工科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从高校到企业缺少了实践能力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使工科高校学生毕业后短期内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要求。

工程硕士是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工程硕士阶段的学习填补了应用型科技人才知识体系的鸿沟,已经成为连接本科教育与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纽带。有必要大规模地增加工程硕士招生比例,制定鼓励政策,吸引更多本科毕业生参加工程硕士学习。

二、强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工程特色

我国工程硕士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工程硕士分别于1997和2009年开始招生,表1是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基本数据[1]。

表1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基本数据(万人)

由此表可见,目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的主体,招生人数、在读人数和授予学位人数都在逐年增加。

目前我国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以在职人员不脱产学习为主,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由课堂教学和完成学位论文两个阶段构成,应从这两方面着手,突出工程技术特色,提高培养质量。

(一)课堂教学突出工程特色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着鲜明的工程特色,它是以应用为目的,以服务于职业为培养方向,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与专业有关的技术工作,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与工学硕士有所区别。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强调了实用性,课程内容包含了材料工程领域的新发展、新方法和新工艺。专业课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技术”、“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定向凝固与快速凝固技术”、“现代分析检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新技术”、“材料复合原理及技术”、“材料表面强化技术”、“焊接新电源及控制技术”、“材料摩擦与磨损”等。

心理学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基于疑问的问题意识是推动人们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强大动力。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参与意识。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教师上课时,将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过程由“问题―解答―结 论”的封闭式过程转变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新问题……”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讲完金属基梯度材料的组成及性能之后,马上提出问题“比较铝合金、灰铸铁、铝基梯度材料的性能,为什么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动机采用铝基梯度材料制造?”让同学们讨论、探究3种材料的的耐热、耐磨、导热、密度、强度、刚度、硬度、热膨胀等性能的差异,比较材料内的温度分布和应力分布以及生产成本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在讨论中逐渐得出答案,得到结论。在讨论的热烈气氛中,教师提出新问题“如何制备梯度材料,梯度材料的成分及分布对材料内应力和使用寿命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既是课后的作业题,又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员的工程背景,设计不同的题目进行学习成绩考核。如,学习完“计算机模拟技术”课程之后,为来自重型机器厂铸钢车间的学员设计的考核题目是“铸钢件充型过程流场、温度场数值模拟”,为来自炼铁厂的学员设计的考核题目是“梯度材料高炉风口温度场、应力场计算机模拟”,为来自炼钢厂的学员设计的考核题目是“吹氩精炼包内气液两相流流场模拟”等。每个同学计算机模拟的区域不同,材料的热物理性质不同,模拟区域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不同,因此每个同学只能独立地查阅资料,查找有关数据,独立地编写和调试计算机程序。通过完成与本厂生产实际相关的作业,使学生在掌握了课程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为将来解决本厂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 结合工程实际,完成硕士论文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工程专业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课题全部来源于学员所在企业,事实上,做企业的实际课题,有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实现共赢。硕士生熟悉本厂的实际情况,了解课题的背景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清楚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这使硕士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开展课题研究;由于研究的课题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愿意为课题研究提供实验条件和经费,这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企业参与了课题的研究过程,这有利于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教师与硕士生、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在解决了某些技术难题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并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2]。学校材料工程专业,鼓励教师到企业去,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工程硕士的研究工作。

三、实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将促进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

很多国家将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注册挂钩,工科毕业生只有取得专业资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制度,客观上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在美国,未经ABET认证的工程专业学生想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非常困难。在欧洲,进入FEANI认可的工程专业学习是取得欧洲工程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日本的《技术士法》也有类似规定,给予JABEE认可的工程专业毕业生以免试通过技术士资格考试初试的优惠。在英国,工程教育以取得专业资格为主要目标,其专业资格制度包括工程教育计划鉴定、工程师资格认证、工程师资格注册3个环节[3][4]。

目前,我国工程师以及高级工程师的评定主要是根据学历和工作年限。如,我国的工程师职称要求: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4年以上。工程硕士教育对取得工程师、高级职称没有多少帮助, 也不会给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带来直接收益,这就使工程硕士教育在社会上没有广泛的影响。如果能像律师、会计等职业一样,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资格证的获得也与工程硕士教育相关联,将提升工程硕士教育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促进我国应用人才的培养,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1997年至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数据[EB/OL].www.meng.省略/htmls/ztqk/basic.jsp? basic_ number=00034.

[2]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

[3]姜尔林,宋恭华.工程硕士教育制度环境的不足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4]黄春香.美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7,(5).

上一篇:从国外经验看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不足与突破 下一篇:新形势下石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