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2-07-10 12:25:34

浅析紫砂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多种多样的传统工艺,沉淀着特定时代的审美观,映射着时代特有的文化生活,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关键词:紫砂;工艺;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96-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工业材料的普及,使得一些原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种类失去了应对现实的能力,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丢失、灭绝,成为一种遗憾。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的宜兴紫砂工艺,于2007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独特造型法闻名于世。起源于北宋、繁盛于明清的紫砂工艺,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当下也存着传承与创新的瓶颈。

一、走近宜兴和紫砂

宜兴地处亚热带地区,位于太湖之滨,浙江、安徽和江苏三省交界处,是南京、杭州和苏州名胜景区的中心。宜兴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紫砂土资源,浓厚的茶文化历史,使得紫砂工艺的产生顺理成章。

以天然矿物风化―陈腐―锤炼而成的紫砂泥(又称五色土),经过不同的气温窑烧之后,呈现出紫而不姹、黄而不娇、红而不嫣、黑而不墨、绿而不嫩、灰而不暗的丰富色泽,加上其高温后鳞片状理想致密度的物理结构和一定的气孔率,使得紫砂茶具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能保持茶色、茶香、茶味,茶水不变馊,冷热急变性好,不易炸裂,不含有铅、砷、镉等有害物质,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二、从紫砂历史说起

尽管从宜兴骆驼墩遗址和西溪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7000多年前的陶器推断,把宜兴制陶史推进到了新石器时代,成为陶瓷起源的重要断代依据,但是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能找到的最早线索就只有北宋开始,根据宋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则可以表明紫砂始于北宋。

到元代正德年间,宜兴金沙寺的和尚到民间定制大缸的时候,根据其成型方法,捏制出一把胎质紫砂壶,无名无款,成为史上没有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后来,跟随四川参政吴颐山到宜兴金沙寺读书的小书童供春,在闲暇之际偷偷地跟金沙寺僧学习壶艺,开始尝试着用泥片镶接和拍打身筒成型的方法制造茶具,供春壶也就成为最早有历史考证的紫砂茗壶;嘉靖年间,供春已创制出“树瘿”“龙蛋”“印方’等多种壶式。到万历年间,时大彬开创筋纹器造型,开始用钢刀或竹签在壶底刻画作者铭文和年号,并在弟子中推广;陈仲美将景德镇的瓷雕艺术与制壶技巧结合,缀以草虫,壶象花果,开创了紫砂花器的造型。

回顾紫砂的历史,可以看出,几百年来的紫砂工艺,一直新品不断、名家不断,这些都是紫砂艺人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对于美好愿望的寄托与追求;特别是集紫砂文化、茶文化、书法、绘画和篆刻于一体的独特的形式语言,使得紫砂工艺千百年来一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三、宜兴紫砂工艺的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私营企业的增加和海外华人的追捧,宜兴成为“紫砂名城”,紫砂器的销量空前增长。然而面对以低成本、高效率、大利润为目标的集约化、批量化、自动化生产所构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宜兴紫砂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很多经营者不愿意投入资金开发新产品,只在价格上盲目竞争,以次充好,弄虚作假,导致工艺水准下降、市场更加混乱,形成了大量消耗紫砂原矿的粗放式经营的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的发展,一些紫砂艺人过度地看中“量”,而不注重“质”,文化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随着原料价格的上涨,紫砂工艺品在价格上也一涨再涨。但对于产品的造型设计、装饰形式等方面也基本上是重复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极少有创新,使得市场上的紫砂工艺品看上去都大同小异,更缺乏对紫砂的艺术性、文化性的深入探究。

综合市场、原料和工艺来看,紫砂面临着从过度采矿到批量生产,从产品贬值到资源枯竭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

[2]钱剑华.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7.

[3]谢瑞华.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J].中国茶壶大观,1985.

上一篇:探索紫砂工艺的特点 下一篇:应用型高校《创业风险防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