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散打课教学中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动作

时间:2022-07-10 12:13:10

如何在散打课教学中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动作

在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和教会学生发现与纠正错误动作,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散打实践课教学训练中,常可以观察到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甚至是孤僻的怪动作及习惯动作,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分析问题去加与解决,对待每一动作都要精雕细琢,才能完善学生的技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纠正错误动作也是教学中非常困难的一项工作,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有靠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从点点滴滴教学工作中去纠正错误的动作,才能最后形成正确的,合理的技术动作。

一、 常见的错误技术动作

(一) 直拳。上体过于前倾、翻肘撩拳、后引拉拳,预兆明显。

(二) 摆拳。摆拳幅度过大、翻肘过早,出现甩拳、向前探身。

(三) 勾拳。右拳向外绕行、勾拳发力时上体后仰、挺腹、重心上提,歪胯、身体向上立起。

(四) 蹬腿。提膝不过腰,髋、踝关节放松,力不顺达。

(五) 踹腿。收腹、屈髋、撅臀,上体与腿不能成一条直线,打击距离短、速度慢、力量小。

(六) 鞭腿。小腿直接伸直接触对方,膝关节没有由屈到伸的动作,使击打力度不足;垫步的动作幅度过大,动作隐蔽性不强;髋部没有前送,腿的长度没有被充分利用,动作不连贯,形成分解,大小腿折叠不紧,弹击软而无力。

二、 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在散打课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散打运动的经历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参差不齐。技术动作的完成,是有人体的脚手躯干各个部分参与协调完成,如果其中某个组成部分动作做得不正确,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环节不注意,都会影响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纠正错误动作应首先寻找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只有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从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错误原因分析,一般有三个方面:即技术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

(一) 技术方面的原因

基础练习不够;在教学训练之初,学生在尚未形成技术动作的定型时产生的错误。如由于直拳前肘先于拳而动,形成拳往下撩的错误。练习直拳时只动前臂;由于教师在教学或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不明或讲解不清,使学生对主要技术环节的忽视以及对动作的错误理解造成的错误。如练习摆拳时,翻肘过早或幅度过大,出现甩拳。对学生不及时纠正就会出现习惯性错误。

(二) 生理方面的原因

有些错误动作的原因不是由技术动作本身引起,而是于学生生理方面的原因所致,如受身材胖瘦和身体素质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按要求完成技术动作。

(三) 心理方面的原因

初学者由于怕困难不能够按要求来完成动作;思想上不重视攻防兼备,盲目的乱出拳脚;实战对练时,缺乏信心或完成动作急于求成;技术动作已基本掌握,但由于缺乏巩固练习而出现的错误等。

学生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造成过分紧张,因而使动作的协调性受到影响。如实战对抗中,往往会产生过分激动的情绪状态,这就表现出运动感觉迟钝,反应缓慢,无预测力,思维模糊,平时熟练的动作也变得僵硬、不协调等反常现象。

三、 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一) 完善技术动作教学

根据体育运动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建立条件反射的学说,学生在初学动作阶段,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做动作显得很吃力,紧张而不协调,并伴有多余或错误动作,这是由于神经中枢相互诱导扩散的结果。练习者主要通过视知觉观察示范动作主要结构,这一阶段教师教学重点应注意学生对动作概念的理解,讲解时应突出动作的名称、作用、要领、方法和要求等,要做到通俗易懂,抓住要点,简明扼要,生动形象,逐步加深。示范时,一般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然后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再做重点示范。示范可以教师做,也可让学员做,也可以边讲边做,但示范动作要力求正确、熟练,注意示范的位置和不同动作的示范、“面”和动作示范的节奏。应注意循循善诱的方法反复的指导学生练习,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分化,初步建立动力定型,正确的完成动作。

在改进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练习的加深,学习散打技能进入分化阶段。动作的肌肉运动在大脑皮质相应的中枢之间建立的联系相对得到巩固,神经中枢之间的相互诱导有扩散转为集中,是动作相对规范,多余的动作减少。逐渐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学生把注意力指向于动作的个别要素上,思维的分析概括活动把个别动作联合作为整体,教师应注意分析每个学生动作的特点,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把个别动作组合成为动作系统。此阶段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提示重点讲解和采用针对性的正误示范法在进行反复练习,是技术动作逐渐趋于完善。此阶段练习中,教师不宜过早的安排学生进行实战性的技术练习,以避免错误动作的产生。

实战运用阶段,学生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已经巩固的建立起来,练习时,意识控制作用降低而动觉控制加强,许多动作已“自动化”。在此阶段教师的讲解示范已大为减少,反复学习和大量练习使所学的动作得到巩固,并随着学生动作的不断重复练习和技术细节的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教师在此阶段可逐步加强实战对抗性练习,以不断促进学生技术动作的加强和提高。

(二)提高身体素质和战术意识

对于身体素质和体能状况较差的学生要加强身体素质练习。产生战术形式到做出行动反应的时间间隔非常短,要求运动员瞬间而且是公式化地解决战术任务,以至他们往往不假思索的选择一个战术方案。事后很难分析出哪些动作是思维后产生的,哪些是凭直觉完成的,而实际上感觉运动应是他们行动的机制,对变化形式的快速感知和判断,准确地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的动作,富有成效的思维。

(三)加强学生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和意志锻炼

克服恐惧心理;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和对抗性练习,使学生增强自觉克服困难敢于对抗和善于对抗的信心。如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目标和道德情感、在训练比赛中磨练意志(激励法、诱导法、刺激法、强制法)意志的自我培养。

四、矫正错误动作应注意的问题

在散打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影响技术的掌握和提高。要防止错误动作的产生,教师必须根据运动规律、技术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动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效益。

(一)教学过程是双向的,要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矫正错误动作时,学生的主观性与自觉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错误动作及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也要讲解矫正错误的方法让学生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让他自觉地去改进。在矫正过程中,一旦错误动作又出现时,他能及时的感觉到,并主动的去纠正,培养自己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是互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多余的动作和不良的习惯动作的出现要互相提示,坚决纠正,不但自己自觉注意,而且教师与同学同时帮助提醒,有助于更好的强化矫正错误的意识。练习中,可将学生分为为技术水平不等的各个练习小组,就所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动作做互相纠正。

(三)教师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积累过程,根据不同的学生,出现不同的错误动作要采取相应的、合理的矫正方法,就需要教师不断的钻研、努力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江百龙,陈青山.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劲松.对散打初学者在训练和比赛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2.

[3] 刘卫军.女子散打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朝旭.中国武术散打技术现状及训练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

上一篇:体育教师如何做好成功的课堂管理 下一篇:体育院系足球普修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