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2-04-20 08:54:50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析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道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画卷。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面临消亡乃至失落,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失传。抢救与保护这些体育文化遗产,有助于唤醒民族文化复兴意识,丰富现代体育的内涵,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性格鲜明的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蕴涵积累着本民族人民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民俗风情。由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少数民族体育多趋向于体力积蓄与自然较量的文化内涵。由于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不集中,地理环境和气候有相对差异,各民族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风格不一、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二)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竞技类体育项目

这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常出现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中。目前,被列入竞赛项目的主要有:射弩、抢花炮、高脚竞速、押加、摔跤、打陀螺、蹴球、赛龙舟、珍珠球等。这些项目通过进入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比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和传承下来。

2.表演性体育项目

这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以大型聚会或者表演方式得到体现。然而这些数量较多、失传风险较高的被民族学、文化学等相关学者誉为“民族活化石”的表演性传统体育项目,如飞石锁、顶杠、舞龙、跳绳、跳竹竿、舞狮、拔河、爬杆、上刀梯、打手毽、斗鸡赛、爬山、打棍等,因缺乏竞技性和完善的比赛规则而无法进入到大型的体育赛事中去,只有少数民族节庆日时才有所展示,面临着失传乃至绝迹的风险。

(三)良好的健身性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现出良好的健身价值,一方面具有勇武有力,龙腾虎跃的拼搏;另一方面又有精致细腻,从容镇定的斗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能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还能锻炼人的体力、灵巧、柔韧等能力。即使在现代,这些体育活动的健身价值也不逊于来自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

三、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一)要有计划、有步骤建立和完善一批民族体育项目基地

建立具备运动训练和培养民族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地模式。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鼓励民族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

(二)民族传统体育与教学相渗透

贵州省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要将少数民族引入高校,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不仅从体育历史和民族特征的角度,还要从它的教育规律,文化内涵和时代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并对繁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按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立一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库,以便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校体育的目标,有选择的加以利用。

(三)加强旅游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活动行为,既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又可以推动经济流通,同时还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互动而实现文化传承。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抢救式保存,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发现之旅”;结合传习机构和学校教育传承,可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修学之旅”;结合节日传承,可开展民间赛事活动,如贵州省台江县每年端午节举办龙舟赛事、吹芦笙、椎牛、荡秋千等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动。

(四)政府应加强宣传及保护

政府立法部门要建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机制和保护制度,实行多部门、立体化保护措施,落实保护与传承单位,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扶持和奖励。应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专业管理人才。体育局、民委、文化局应有专人管理和负责民族传统体育事宜的机构,充分调动、整合并发挥民间体育协会等群众体育团体的积极作用和功能,实现各方的有效协调与支持。

四、结束语

贵州省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因素决定了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由于地理特征阻碍了文化间的有效交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类型,随着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及紧密,使得灿烂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变异或消失的威胁,而少数民族体育在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增强少数民族身体素质、增进团结、增强自信心及自豪感等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金项目:课题由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杨元英等.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

[2] 刘刚.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3] 冯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8.29(3).

上一篇:亚运会田径竞技优势转移的状况分析 下一篇:探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