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字的发展方向

时间:2022-07-10 11:38:42

试论汉字的发展方向

摘 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汉字是三大古典文字中唯一仍在使用的文字,它已经走过了三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汉字简化改革,汉字不断向着简易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汉字;发展方向;简易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与美索不达米亚的锲形文字、埃及的圣书,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文字,而且汉字是这三大古典文字中唯一仍在继续使用的文字。

从成体系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经走过了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在按照自身的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从古至今,尤其是近现代,一大批专家学者对汉字的发展变化趋势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诸如梁东汉、蒋善国、林返戎名专家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了汉字的简易化现象,可见汉字的简易化作为汉字的一个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本文着重从汉字的发展变化历程阐述汉字的简易化

现象。

汉字从初期的甲骨文到小篆,以匀称圆转的线条文字统一了字形,隶书又使汉字从类似绘画的线条变成不象形的书写符号,草书的笔画又打破了隶书的笔势,简化字总结了古代的简体字和异体汉字,使汉字的笔画和字数得到简化。由此可见,简化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从而可推断,汉字未来依然会向着简易化方向发展。下面,我们可以结合汉字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来探讨汉字的简化趋势。

现存最古老可识的是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和以及比之稍晚的金文。现在使用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的。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根据甲骨文推断,此前的汉字主要是象形和指事,而且也有了大批可以表音的形声字,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是用铜刀石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所以笔法上方笔较多,圆笔较少,线条较为纤细,结构也不太定型。形状可方可圆,部件的位置常常可以互换。这种结构的不定性,造成了大批异体字的存在,不便交流和使用。

金文的出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金文,旧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殷、商到汉代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在模子上刻写,本来就不易细瘦,铸出来就更为肥粗。结构仍然不够定型,但笔画一般较为简单,异体字也较少,说明金文比甲骨文前进了一步。

大篆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字形及结构与金文大体相同,字形变化不大而且较为规范,不过大篆又比金文前进了一步: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更加线条化了。如果说甲骨文金文还保留图画的意味,那么,大篆则是汉字线条化的开始。

然而,大篆字体仍多重叠,存在大量异体字,辨识起来非常困难。秦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上书建议“书同文字”。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于是李斯等人把大篆等加以减省、定型,加工整理成了小篆,下令全国通行,并淘汰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小篆同以前的各种字体相比,笔画一般较为简单,更加线条化,粗细更加匀称。同时,小篆改变了原来一些汉字的偏旁,使每个汉字的偏旁及其结构部位都固定了下来,基本上使汉字统一并系统化、定型化了。因此,小篆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汉字规范化的产物。

汉字在小篆以前,笔画形态多以曲笔圆笔为主,圆转的线条连绵不断,多少保留了象形的意味。到了战国中晚期,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字体,后来形成了隶书。隶书把古文字的圆笔变成方笔,把曲笔变为直笔,把圆笔变为断笔,把在以曲笔圆笔为主要特征的古文字中保留的象形意味破坏殆尽,使汉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今文字阶段。象形意味的消失,圆转笔画的平直化,是汉字简化的第二步。

为了书写便捷,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快捷潦草的字体,及草率的隶书,俗称草书。草书的出现,为一些汉字笔画的进一步简化提供了依据。草书虽简化了笔画,加快了书写速度,但由于草书的放纵,笔势连续回绕,随意增简笔画,字形变化繁多,造成了字体的难以辨认和出现过多的错字、别字。所以,后来就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而仅仅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为了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和减省隶书的波折,到了东汉又出现了楷书。楷书到魏晋时完全成熟,并取代隶书。楷书继承了隶属的特点,同时也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它把隶书的波折笔画改成平直的笔画,把隶书扁平的方体,变成竖长的方体,又把草书的连笔分成基本笔画。至此,方块汉字就完全定型了。由于楷书易写易认,所以流传至今,成为汉字通用的标准字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汉字简化,精简了汉字的字数,简化了笔画,使大多数的汉字都变得简单易写,使我们的汉字进一步朝着简易化方向发展。

纵观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趋势,汉字形体不断朝着简易化方向发展,这充分显示了汉字形体的发展规律是简化。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遵循自己内部的规律,汉字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据此推断,汉字未来也会向简易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

[2]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M].北京:联经出版社,1986.

[3]蒋善国.汉字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上一篇:刍议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服务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