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居民用电将推行阶梯式递增电价

时间:2022-07-10 07:40:08

未来居民用电将推行阶梯式递增电价

发改委2009年11月19日宣布,全国非民用电价自2009年11月20日平均每度提高2.8分,暂不调整居民电价,未来居民用电将逐步推行阶梯式递增电价,用电越多,电价越高。

阶梯电价政策有望年初出台

“阶梯电价”是指把户均用电量设置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为基数电量,此阶梯内电量较少,每千瓦时电价也较低;第二阶梯电量较高,电价也较高一些,第三阶梯电量更多,电价也更高。随着户均消费电量的增长,每千瓦时电价逐级递增。目前,浙江、福建和四川3个省份已对居民实行阶梯电价。

“发改委已要求各地研究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式电价改革方案,对居民用电分档定价。”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居民用电初步考虑分基本用电、正常需求和奢侈用电三个价格档位,对基本电量保持较低价位。

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具体何时实施,如何实施,发改委表示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举行价格听证会然后实施,预计今年居民用电价格上涨。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透露,至少需要1个季度到半年的时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阶梯电价方案有望年初出台。北京有可能会参照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制订方案。”

国家为何要对居民用电推行阶梯递增电价

从供电成本的角度看,我国现行居民电价是严重偏低的。电力系统对各类用户的供电成本主要由用户的用电电压等级和用电负荷率决定。一般而言,电压等级越高,需要变压的次数越少,供电成本越低;电压等级越低,需要变压的次数越多,供电成本越高。用电负荷率反映用户用电的均衡程度,连续、均衡用电成本较低,断续用电成本较高。居民用电一般位于电网供电最终端,电压等级最低,且主要集中在电力系统高峰时段用电,因而其供电成本是最高的。国外居民电价一般是工业电价的1.5-2倍。而我国长期对居民用电实行低价政策,据统计,2008年全国居民用电平均价格为每千瓦时0.50元左右,既低于工业电价,也低于平均电价。

目前较低的居民电价,主要是通过提高工商业用电价格分摊成本实现的。长期下去,既加重工业和商业企业的用电负担,影响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又导致经济条件好、用电越多的家庭补贴越多,经济条件差、用电较少的家庭补贴越少的不合理分配。而要大幅度提高居民电价又受到居民承受能力制约,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对电价调整十分敏感,因此,这次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简单全面提价的做法,这次电价调整暂不调整居民用电价格,拟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我国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递增电价。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韩国及美国的部分地区对居民用电采取了阶梯式电价的做法,将居民用电实行分档定价,用电越少价格越低,用电越多价格越高。这样,既能合理反映供电成本,又能兼顾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承受能力。借鉴国外经验,初步考虑,对实行“一户一表”的城乡居民用电户,将其月(年)用电量分为若干个档次,对基本用电需求部分实行较低的电价,对超过基本需求的电量实行较高的电价。具体将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论证后,提出可操作的方案,并严格履行听证程序、报批后实施。

实行阶梯式电价的两大好处

阶梯式电价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由于历史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因素,我国对居民电价长期实行低价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平均电价,即无论用电量多少,均采用统一价格。这样的价格机制造成的结果就是,用电越多、经济条件越好的居民,享受的补贴越多;而经济条件越差、用电越少的居民,享受的补贴越少,形成了实际上的不公平。通过阶梯式电价,既没有大幅度提高整体电价,又使得占用电力资源越多的人承担更多负担,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

阶梯式电价有利于促进节能降耗

阶梯式电价的基础是价格需求弹性理论:商品价格越低,消费需求越高;商品价格越高,消费需求越低。相对而言,低收入阶层的价格需求弹性大,提高电力高消费的价格,可以抑制不合理电力消费,促进人们节约用电。

上一篇:三峡旅游重在打造国际品牌 下一篇:能源定价应以市场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