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法律教学缺陷及应对之策

时间:2022-07-10 04:51:20

理工院校法律教学缺陷及应对之策

1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及在我国高校的兴起

诊所式法律教育发源于美国,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新兴的一种法学教育方法。诊所式教育借鉴了医学院培养实习医生的临床医学教学法,是一种法律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法学教育方法,它克服了传统法学教育方法脱离实际的不足。学生通过参加法学院设立的“法律诊所”,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接受当事人的案件咨询和委托,替他们进行诊断,开出“处方”,在为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结合自己所学的法律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律师执业技巧和律师职业道德。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这7所大学在法学院都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的选修课程[1]。自此,我国法学院引进诊所式法学教育方式,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经过几年的实践,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作为传统法学教育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2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优势

诊所式法律教育方法以其独有的特色凸显其优点:

⑴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法律诊所的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涉及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理论,诉讼、司法文书的写作,会见当事人、证人及谈判、调解、调查取证等技巧的学习。而在实践训练上,主要是由学生组团案件,具体工作主要是接待当事人的咨询、法律宣传以及实际的案例等,这个过程是在诊所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的。在实践训练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案例,都是真实的案例,避免了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诊所式法律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学生亲自办理真实案件,不仅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处理不同种类法律问题和应对不同类型当事人的能力,而且锻炼了询问、解答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原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诊所式法学教育方法有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造就一批既有丰富的法律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⑶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在传统法学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者的位置。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诊所式法律教育,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参与者。学生从以往的接受、认同,转变为开始独立思考,并学会质疑和独立行动[1]。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

3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理工科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例,阐释理工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⑴经费不足

诊所式法律教育所需要的费用远比传统法律教育方式要高,费用支出主要用于以下三项:首先是办公场所的费用。诊所式法律教育除了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室之外,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还需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用于接受咨询、会见当事人等。其次是必要的办案经费。学生在案件时,需要支付包括案件过程中的交通费、食宿费、资料复印费及办公场所中办公设施费用等一系列的经费。最后是诊所教师的报酬。从目前来看,诊所教师除了正常的授课和科学研究之外,尚需要承担诊所教育任务,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无偿的或得到较少的报酬,这些配置和费用支出是传统法学教育所不需要的,这些资金来源于何处?成为各个院校实施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理工科院校,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作为理工科院校的非重点学科,法律诊所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经费问题,则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各种渠道共同解决。

第一,学校的支持。虽然法学的发展不是理工科院校发展的重点,学校要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将诊所课程作为法学选修课程之一,并拿出相应的经费(以课时费或实习经费的方式),以保证基本的经费需求。这一过程可采取课程的整合方式,比如将原有的一些选修课程,如《民法实务》、《刑法案例分析》、《律师实务》、《司法文书》等课程整合到法律诊所课程中。

第二,社会资源的支持。要争取与政府的法律援助中心建立联系,获得政府的支持。法律诊所的学生通过法律援助中心的案件,既可以弥补法律援助中心人力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法律诊所的案件来源,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来源,这是一个三赢的措施。除此之外,法律诊所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司法单位建立密切的联系,解决其案源和资金问题。[3]

第三,通过舆论宣传的力量,让社会认识法律诊所的作用和社会价值,在增加案源的同时,能接受到社会的捐赠及各种基金会的支持,解决法律诊所的经费问题。

⑵师资力量缺乏

首先是诊所教师的数量不足,从目前开设法律诊所课程的院校来看,普遍存在诊所教师数量投入不足的问题。如北大的法律诊所设立时只有指导教师6名,其中还包括2名外聘的法律工作者;武汉大学的法律诊所担任教学与指导任务的教师只有5名;清华大学有4位教师担任法律诊所指导老师。这些高校的法学院,每个年级的人数均在300名以上,而每级能够接受诊所教育的学生却只有30名左右[2]。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法律诊所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法律诊所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其次是诊所教师的整体水平需要提高。从事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法律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理工科院校的法学院多是后期(2000年左右)建立的,其法学院的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实践经验缺乏,甚至有很多教师没有任何法律实践经验。最后是时间、精力问题。诊所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第一,解决法律诊所教师的报酬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体制,设置诊所课程较一般法学课程更多的学分,保证诊所教师与从事一般教学工作的教师享受同等的待遇。第二,建立专职诊所教师与兼职诊所教师并存的教师队伍。在理工科院校,年轻的法学专职教师司法实务经验相对不足,而由长期在司法第一线工作的律师、法官、检察官担任兼职教师就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训练方面的快速进步。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加强与法律执业者的合作,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如早稻田大学的难民法律诊所,他们为了实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指导的并重,其教师队伍的设置都是由一名法律学者和一名法律职业者共同组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⑶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问题

基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能够参加法律诊所学习的学生一般来说是大三以上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学生。学生在校的时间仅为四年,在大三的时候让其参加法律诊所学习,会面临准备司法考试、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这些都会牵涉到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问题。另外,学生能够进入诊所学习的时间通常仅为一个学期,这和所的案件通常耗时较长相矛盾,学生通常是无法完整的完一个案件,这样就使案件的不能形成连续性,影响了法律诊所学习效果。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第一,整合诊所教学和传统教学,将传统法律实践教学内容如实习、模拟法庭等纳入到法律诊所教学中,减少其他课程对学生精力和时间的占用,将法律诊所学习的时间延长为一年,适应民事审判的需求。第二,为法律诊所课程设置较高的学分,吸引更多的高年级的本科生甚至是毕业后尚未找到合适工作而愿意参与实践的学生加入到诊所课程的学习,形成两者互动的协作团队。

⑷案源问题

真实的案件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法律诊所的案源是有限的。第一,当事人会以学生没有经验为理由而拒绝被;第二,由于法律诊所学生的非律师身份,而导致刑事案件无法,而民事案件的也会遇到障碍,比如到工商局查档,如果没有律师身份是不能进行的。司法机关通常也会对学生的身份提出异议。而在美国,学生的准律师身份是被承认的,只要亮明身份,其工作会得到保障。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是借鉴美国的做法,对法律诊所学生的身份在法律上作出界定,给其进行法律活动的依据,保证其顺利的从事法律活动。二是广开渠道,让学生多参与办案,增加模拟训练。法律诊所可与律师事务所联系,让学生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参与、观察律师办案。另外可以进行法律诊所模拟训练,如法庭辩论、会见当事人、书写法律文书等。三是建立专业法律诊所,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案件特点设立相应的法律诊所,据笔者在律师事务所的经历,在哈尔滨的劳动争议案件多是急需法律援助的案件,因此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即可针对此建立劳动争议法律诊所。

上一篇:加快农村教育科学发展节奏 下一篇: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对策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