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心温热并悲伤

时间:2022-07-10 02:45:54

我的童年在山区的乡村度过,那时也有生存风险,典型者如:被马蜂蜇死,从树上掉下来摔死,或者风雨交加的夜晚被倒塌的茅房掩埋。我个人那时候经历过最惊险的两次危机,一次是野泳的时候几乎溺亡,另一次是放牛的时候试图爬上牛背,差点被牛踩死。

后来一些村子有极少数人有了点钱,盖起了楼房,才有人坠楼而亡;公路上有汽车了,就有人被车轧死;恋爱自由普及到农村,又有了情杀身亡。 2015年8月14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消防员走在汽车废墟中。距离爆炸现场三四百米的停车场,大量车辆被毁,铝合金轮圈被熔化后凝固在地面上,而铝合金熔点是

660℃。

然而这些都是个体性的悲剧,也是很小概率的事件。尽管一个人的悲剧发生,也会引起整个农村小社会的舆论震撼,但相对于饥饿、贫乏、营养不良带来的不幸,我们觉得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是可以在某一天彻底终结的。最朴素的想法是,将来不用爬树,不用放牛,不用碰上马蜂窝,简陋的茅房换成光亮可鉴的马桶,危险就都不在了。

城市生活就是我们所期待的那个终结者,所以人们要想尽办法往城市里走,后来,城市化成了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上 2015年8月12日,爆炸喷发火球,同时引发周边企业二次爆炸,方圆数公里有强烈震感。

下 2015年8月17日,爆炸以来能见度最佳的一天,近距离航拍滨海新区爆炸核心区。

城市化是一个客观过程,一开始是来自集体向往,后来就变成一个不能违逆的趋势,不化也得化,人们在此过程中付出代价,又充满希望。城市化也是让传统乡土中国逐渐熟悉和适应城市生活、培养城市人的过程。

终于,我们过上了城市生活,骑在牛背上、坐在树丫上的梦想实现了,过去憧憬的物质环境,也都一一陈列眼前。只是,我们熟悉城市了吗?适应城市生活了吗?城市化和促成它的工业化,远远超出我们的认识范围,它们总是先以一种客观存在出现,等待我们去了解,去适应。现在它们更是爆发性地创造着各种新情况,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脑容量都很难有一个爆发性质变来赶上它们。 2015年8月17日,爆炸以来能见度最佳的一天,近距离航拍滨海新区爆炸核心区。

熟悉的世界正离我们越来越远―说的不是乡愁,而是危险性的未知,我们知道危险存在,但不知道在哪里,离我多近。认知风险的途径,往往是通过一些灾难。而这种灾难性质已经改变,不是上树、爬牛背、蹲茅房、一次一个,而是一次次的伤亡数字冲击。

我这样说听上去有点麻木,尽管我的内心温热悲伤,只是当前这个社会早已无法让一个从业10年的记者反复表现出天真的感性。感性对外部问题毫无意义,甚至也面对不了个人内心的结节。 8月13日,一名消防员在泰达医院接受救治。

消防战士,19岁的宁宇,在日记中书写着他对事业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国家和人民的爱,“义无反顾,赴汤蹈火”。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血性,只是,在和平时代,我们更希望的是大家保留这份精神,而在现实中最好用不上。但是他用上了,把生命也用上了,还有那些跟他一样冲进去的英雄们,都用上了。

为什么?为什么在一片祥和而忙碌的地方,一个人人充满希望也是最接近梦想的时代,在一个属于梦想实现第一梯队的城市里,人的生命变得这样不可把握?

还有那些居住在离爆炸中心1公里范围内的洋楼里的人们,其中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中,有多少是像我一样,为了住进那一栋洋房,付出过多少艰辛的努力?他们曾多少次想象着自己这个新家的样子?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绝没有想象过经历各种奋斗、辗转和迁徙之后,他们和危化品做了邻居。

现在看来,个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向超越想象能力的危险不断逼近的过程。 8月18日,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队官兵在海港城等事故核心区周边居民区开展洗消作业。

危险并非人人有份,它是随机性的,这恰恰是它的震惊之处,我们不知道一些看似常规的经济行为会在身边埋设下什么。如果一直无法面对,无法防范,无法解决,就足以让人食不甘味,以至连“昨天好还是今天好”的简单价值判断都成了问题。想象一下,当物质丰裕与生命脆弱各自坐在了跷跷板的一端,你将如何行动? 8月16日,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应急抢险人员身穿防护服进入爆炸事故核心区维护检修照明设备,确保夜间核心区抢险照明。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认为现场对幸存消防员的采访太残酷,那个时候哪里还有心情接受采访?我认同这种根据生活常识获得的推理,但我知道他们不遵循这一常识而愿意开口讲述,是因为经验性地担心“一旦牺牲了就被遗忘”―现实有时就是反逻辑的。遗忘牺牲,结果可能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灾难中的逝者,无论是不是英雄,一个个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平时一起生活的地方瞬间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远比战争可怕。 8月13日,事故发生后,市民排队献血。

人重于一切。不能让生命消失变得稀松平常,否则我们将走向整体的价值迷失。

上一篇:试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疲软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人力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