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字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07-10 02:11:20

学习汉字的几种方法

文本是汉字精华的重要载体,汉字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学经典的重视,当然,更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善于思考,通过阅读经典、发现生活等来掌握汉字的精髓,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汉字,最大化地扩展汉字的张力,体会汉字的无穷魅力。

一、 挖掘文本精华

汉字的魅力体现在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给人的思想带来的冲击。我们古代汉字的精华大都存在于文学经典之中,汉字的学习离不开对这些经典的解读与研究。古人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都是惜字如金。同学们如何才能挖掘、提炼这些作品中的精华呢?一方面要学会勤读多思,一方面要学会涵咏体悟,注意分析汉字的意蕴。如作为“初唐四杰”的王勃在出席阎都督的酒席时,写下了著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并赋诗一首: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王勃故意空了一个字,阎都督等开始猜测这个空的字应该为什么呢?有的人填“水”,有的人填“独”字,但阎都督都感觉不是很满意,最后还是请王勃自己将答案告诉了大家,是“空”,大家恍然大悟。“空”字将诗人心中郁结的无限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有对长江之水逝去的惋惜之情,也有对生不逢时的叹息,对怀才不遇的自艾,这一个字让整首诗的境界获得了提升。

汉字的古今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汉字的意义,这些变化与汉字的使用环境有重要联系,汉字因为意义的增多而添加字符加以区别,因此就产生了一些新的汉字。如“见”字,今天的意思是“看见”,其实它的古意也是这样的:“见”的甲骨文上边是个横着的眼睛,下边是个朝右跪着的人,突出了“看见”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云:“见,视也。从儿,从目。”但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显露出来”。因为古代没有“现”这个词,“见”是现代“现”字的古字。“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董遇传》)这里的“见”是“显露”的含义。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我们知道了“见”字和“现”字的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注意区别两者。

有些汉字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文本的解读就会困难,有时还会出现违反逻辑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用工具书解决,一方面可加深我们对文本的认知,另一方面无形中会形成我们的探究意识。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意的通顺,如果存在异义,一定要用工具书去解决自己的疑难,如《汉书・苏武传》中有一节提到: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我们在读到“节毛尽落”的时候,不禁要问道:“为何是节毛尽落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汉节”是什么样子的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提到:“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这样“节毛尽落”就有了很好的解释,文本解读时就更加有血有肉,我们也可感受到苏武伟大的爱国精神。

二、 生活中寻找第一手材料

生活是知识获得的源泉,如何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找到有利于我们学习的材料,是学习以及研究的基础。汉字的研究也是这样,我们寻找汉字的第一手材料,再结合理论,往往会获得一定的启发。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熟知的普通的“宝贵”事物,它们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古人用文字来抒发对这些事物的情感。如“水”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像一条弯曲的水流,中间有一条弯曲的主干线,代表的是河流主道,两旁有水珠水花,古人的描摹十分生动逼真,也体现了古人对“水”的仔细观察及对它们的热爱。此外,“水”在古代又是作为江河的通称,如《诗经・卫风・竹竿》:“泉流在左,淇水在右。”今天我们的汉水、渭水、泗水等几条河流均称“水”,这是古代“水”指江河的遗存。

随着物质的日益充足,我们的先辈已不再只是关注衣食住行的事情,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审美层次,包括自身的身体器官,如“面”、“目”等。首先说“面”字,在甲骨文中,“面”的形体是在眼睛外圈仍有一个相应的椭圆形围绕着,到了小篆则为一个鼻子和眼睛连在一起,外面有一个类似于脸庞的图形包围着,到了隶书则变成了今天的面貌。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面”字中包含一个“目”字,正印证了眼睛在面孔中的重要作用。再如成语“画龙点睛”,可见眼睛对于人审美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人们常用“面目”来表示人或事物的面貌,例如面目全非、面目一新等。

生活中的一些古地名也是我们搜集的第一手材料,地名的命名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如“阴”、“阳”两个字在地名中的使用,我们的祖先将朝向太阳的地方叫阳面,背向太阳的地方就叫阴面。自然在命名地名时,阳面的地方,常叫做阳,阴面的地方也就叫做阴。山是高于地平面的,所以山的南面称阳面,山的北面称阴面。作为地名,在山的南或北就是山的阳或阴,例如,衡阳一定在衡山之南,华阴一定在华山之北。

三、 关注汉字的“活化石”

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字形和意义上的变化还是可以在现代汉语中寻得一丝足迹的。如果能将汉字的这些“活化石”进行研究分析,对于了解汉字的字形和意义的嬗变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就是汉字的“活化石”的一种,成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它是人们长期语言实践的结晶,其中词的意义和语法结构,保留了古汉语的固有特色。我们利用成语这个“活化石”去掌握古汉字是十分有效的。如“疾风知劲草”的含义是“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知道哪些草是坚韧的”。“疾,急速,猛烈。”“疾”字用了它的古意,“疾”的原始意义是形容速度十分快,它的甲骨文形状是一把箭急速地射向一张卧榻,进而来形容速度很快。“疾”字的原始意义在以“疾”为首的成语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如“疾风扫落叶”、“疾雷不及掩耳”、“疾声大呼”、“疾言遽色”等。

还有一些成语可以作为历史材料,对于我们了解一定朝代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逐鹿中原”,成语的意思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比喻很多人为夺取政权而争战。但为什么“逐鹿”变成了争取天下的意思呢?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我们知道鹿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动物,在商代国君武丁十分喜欢逐鹿,为了逐鹿他可以不惜数日,而且这个活动也深得历代帝王的喜爱。由于古代鹿是一种珍稀动物,并不是谁都可以猎取的,只有有一定级别的贵族才有逐鹿的资格,帝王失去了猎鹿的资格,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政权,所以逐鹿最终成为了帝王权利的象征。通过对这些成语的学习,我们既可以知道成语的由来,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

除了传统汉字以外,一些外来词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如“丁克”,亦即DINK,是英语Double incomes no kids的缩写,意译过来就是有双份收入而没有孩子的家庭。丁克家庭提倡过自由自在的二人世界的生活。因为丁克的缘故,我们又引申出“白丁”。即曾经把丁克当作是一种目标,宣称自己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又放弃了丁克的计划,这种人被称为“白丁”。古代先辈与外族也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中原地区与新疆等地的交往,其中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外来词汇,如“葡萄”、“西瓜”、“哈密瓜”等等,这些外来词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外交关系及社会文化风貌。

总之,文学经典以及社会生活是我们获取汉字信息的重要的渠道,我们要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并学会以此来获得知识与启发,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上一篇:吾手写吾心,吾笔抒吾情 下一篇:留心生活中的函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