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在榆阳

时间:2022-07-10 01:46:05

现代农业在榆阳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地处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榆林百万人口中心城市腹地,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10个街道(镇)办事处,户籍总人口5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区境内古长城横卧东西,北部属平坦开阔的林草区,南部是沟峁纵横的丘陵区,榆溪河纵穿南北,流域范围享有“塞上江南鱼米乡”的美誉。

榆阳大地,物华天宝,资源富集。全区耕地总面积10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亩;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降雨量430毫米,年均气温8.3摄氏度,水资源总量9.1亿立方米,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厚实基础、突出优势和广阔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榆阳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掘农业增产潜能,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初步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广种薄收向科学种养、由封闭自足向对外开放、由单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历史性转变。2011年,全区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达到4.4亿斤;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居榆林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28元,分别高于省、市水平3400元和1908元。201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

主导产业 彰显特色

在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型跨越的进程中,榆阳区坚持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形成了粮、薯、菜、羊、猪、杏六大主导产业。

——粮食产业。建成40万亩玉米和15万亩小杂粮基地。连续五年承担农业部玉米集中连片高产创建活动。2011年,全区万亩玉米高产田平均亩产达到978公斤,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1204公斤,大田玉米单产水平较2006年提高了44%。在南部山区建立2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田,推广晋谷、榆糜、大明绿豆等优质小杂粮品种,单产水平普遍提升30-40%。

——薯类产业。建成25万亩马铃薯基地,全面实施“百村万户一亩田”良种繁育工程,依托12个乡镇、311个村、29017家农户建立种薯基地1万亩,推广夏波蒂、紫花白、费乌瑞它等新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全区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000公斤提升到1600公斤。

——蔬菜产业。建成6万亩大漠蔬菜种植基地,抢抓陕西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机遇,发展高效设施蔬菜7000亩,年产反季节鲜菜2.6万吨,初步形成了以210国道为轴线的秋延、冬春、早春设施蔬菜产业带。

——养羊产业。发展10万只养羊大乡9个,万只养羊大村41个,30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128个。2011年全区羊只饲养量达到196万只,成为陕西第一养羊大县区。

——生猪产业。发展10万头养猪大乡3个,万头以上养猪大村24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12个。2011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142万头,跨入百万头生猪养殖大县区行列。

——大扁杏产业。精心培育10万亩大扁杏经济林,年产杏核300万斤,创产值近2000万元,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科技引领 兴农致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榆阳区始终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一五”以来,全区科技三项经费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2011年达到3200万元,年实施科技项目39项,引进农作物、花卉、畜禽等新品种90余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玉米宽行密植、绿豆双沟覆膜、“三沼”综合利用等新技术40多项;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14家,获省、市科学技术奖5项,申请专利100多件。

2006年以来,榆林市、榆阳区先后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工程,市、区两级投入专项经费500万元,聘请农业科技特派员44名、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5家,派驻区内41个村和7户涉农企业开展创业服务,创办、领办、协办各类经济组织34家。榆阳宏达养殖公司,被批准为榆林市惟一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榆阳区被省科技厅批准为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区”。预计到2013年,创业区域农业科技贡献率将达到70%,良种推广度达到100%。

2009年,榆阳区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了畜牧、蔬菜、农作物良种繁育、小杂粮、专用肥和夏马铃薯6个专家大院,聘请农业专家24名。2012年,榆阳区借鉴“大荔模式”,探索建立了“政府+企业+大院+专家”的“四位一体”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三大平台,完善区专家团、乡镇技术员、村特派员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组建“12396”信息服务中心店和6个乡镇链锁店,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强基固本政策给力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十一五”以来,榆阳区累计新修基本农田3.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7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5平方公里,建设管护各类水利设施9657处,解决了18.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扶贫重点村200个,实现了6.6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施10个乡镇150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农网改造率达到95%;新修乡村公路190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万台,全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46%,农机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时。

榆阳区强力推进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在北部滩区主要实施细碎化整合与合作化经营,南部山区重点推行大户经营、整村流转,累计完成土地流转整合41万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空间不断拓展。凭借着升级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和持续有力的惠农增收政策,榆阳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断提速,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园区示范 产业升级

2009年5月14日,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在榆阳区榆卜界破土动工,园区总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六大功能区”;打造农业科技信息、绿色农产品检验检测、现代农产品加工贸易“三大中心”;辐射带动羊只、生猪、玉米、樟子松、沙棘“五个百万基地”加速崛起。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5亿元,引进建设南京雨润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陕西大匠140万只蛋鸡养殖等现代农业示范项目50多个,正在向年产值超百亿、利税超十亿、促进就业一万人、培训农民一万人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百舸竞流,万木争春,榆阳农业产业化浪潮风起云涌。近年来,全区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34个,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9家;培育了大地种业、宏达养殖、庄稼汉农资等一批本土企业,推出了郝哥马铃薯、生财农机、山立羊肉等10多个名优品牌,陕西大地种业公司跻身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着力打造了寺伙沟四季农业、麻生团圆示范养猪、黄家圪崂平山造田、自家沟小杂粮种植等13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新村,寺伙沟村建成了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生态保障 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一代代榆阳人坚持南治土、北冶沙、齐治水,开辟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统筹发展的崭新天地;先后建成了灵榆、长城、北缘三条总长281公里的基干林带,210国道、榆靖高速和榆乌路等6条绿色通道,以及七里沙、掌盖界、白城台、昌汗界等80多万亩的造林示范基地;区境内70万亩荒沙基本得到固定和半固定,50多万亩农田基本实现林网化。2011年,全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48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4%。据兰州沙漠研究所卫星遥感测试,榆阳沙区真正实现了“林进沙退、持续改善”的良性逆转,绿色已成为榆阳大地的主色调。

2012年,榆阳区贯彻落实榆林市“三年植绿大行动”战略部署,提出了“三年投入10亿元,新增造林40万亩,使全区林木保存面积增加到52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提高到50%”的奋斗目标,掀起了生态建设的新高潮。与此同时,该区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规划在今后3N5年内,新栽植大扁杏5万亩、长柄扁桃12万亩、沙棘50万亩,实现三大经济林产业的新突破,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与区域生态持续改善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榆阳农业的跨越发展,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08年10月,总书记来榆视察,深入榆阳区小纪汗乡大纪汗村,问民情、察民意,与农民群众共享丰收喜悦。2011年8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对榆阳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给予充分肯定。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榆林市各级领导,多次深入农业园区、田间地头视察指导榆阳农业农村工作。这一切,极大地鼓舞了榆阳人民兴农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正化作蓬勃的生机与不竭的动力,播撒在塞北高原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榆阳农业大建设、大跨越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的远见卓识,得益于群策群力、和衷共济的实干创业,得益于科技引领、基础支撑、园区示范、生态保障的科学发展战略。展望未来,榆阳大地蓝图铺展,人心思进,前景美好!一座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农业新都、陕北粮仓,正迅速崛起在三秦大地,谱写出科技兴农、富民强区的时代华章!

上一篇:Concerted Effort 下一篇:Postcards from the Travelling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