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新思路

时间:2022-03-18 06:16:14

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新思路

编者按:近年来,甘泉县科学应对各种挑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培育孵化,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的可行路径,着力打造城乡统筹进程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甘泉模式。

百忙之中,甘泉县人民政府苏醒仁县长就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新西部:5月7日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三强一富一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全面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全省干部职工群情振奋,精神昂扬,请问,这对于甘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又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苏醒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于今后五年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绘就了以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为标志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科学发展蓝图,在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导下,甘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责任并重。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关键是要科学应对挑战,准确把握机遇。

就面临的挑战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全省所面临的挑战,在甘泉毫不例外地同样存在,同时,就甘泉的发展实际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一是甘泉的经济仍然是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由于受石油产能下滑的影响,甘泉的经济处在了异常困难的阶段,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为3.2亿元,增长-18.9%,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2.2%,甘泉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在全省退位,在全市后进。二是工农业产值占比不平衡,2011年,农业总产值为5.4亿元,仅为全县总产值的29.5%,这表明,我县农业产业还很不发达。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近年来,尽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产业,但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10万亩川台地,菜畜(禽)两大产业不足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占到了65%,且品种单一,以玉米种植为主。四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群众的思想认识还不完全统一、不完全到位,产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五是近年来侧重于做生产,忽视了做市场,产业链条不长,特色工业规模小、效益低,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所有这些既是甘泉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甘泉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更是甘泉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当务之急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同时,我们满怀希望地看到,在新的起点和征程上,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省委、省政府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我县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二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条件,坚持基础先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完善路网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为农业基础改善、农产品信息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这为我们实现“三化”同步,补齐农业短板创造了大好机遇。四是延安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为把甘泉打造成为延安的蔬菜产业核心区,建设延安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提供了机遇。五是甘泉产业基础良好,从1997年开始发展菜畜(禽)两大主导产业,截止2011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1万亩,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鸡饲养量达到205万只,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民也积累了一定的种养技术。六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纪丰现代农业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模式,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七是特色品牌逐步形成,绿色放心菜、劳山土鸡蛋、甘泉豆腐干、隋唐美水酒已成为驰名省内外的四张名片,有6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认证,7个蔬菜品种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认证。

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对好各种困难和挑战,聚精会神地把我们正在做的和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具体地讲: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尽快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大力推广纪丰模式,发展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陕北小杂粮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二是要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尽管我县财政十分困难,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能减,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习惯思维,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理念。三是要谋划长远。甘泉即将撤县设区,要站在全省、全市的角度谋划甘泉的长远发展,按照“依托延安、服务延安、发展甘泉”的思路,自觉地把我县工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作为市区的一部分来谋划,统筹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新西部:国家农业部把延安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省委、省政府又把今年确定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这个对甘泉的发展都是一个客观上的利好因素。甘泉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大的进展,有什么样好的举措和思路顺利推进?

苏醒仁:县委第二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招商带动、项目支撑、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激发全民创新创业创优,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统筹城乡突破发展,确定了打造全省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特色产品驰名县、绿色生态宜居县奋斗目标。可以看出,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先升级,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具体地讲,就是到“十二五”末,全县要建成20个以上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其中以蔬菜种植为主的10个,以畜牧养殖为主的10个,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两个现代农业园区。20个现代农业园区中,达到省级标准的6个以上,市级标准的8个以上。围绕豆制品、红小豆、米酒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园区化的要求,建成至少两个千亩以上的陕北小杂粮种植园区。这既是我们的工作思路,也是具体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对全县6个乡镇两个中心社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安排,根据立地条件、资源禀赋确定是宜菜、宜畜(禽)、还是宜粮,每年有侧重地建设两个乡镇或中心社区,一次性规划,逐年实施。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年,首先在道镇、下寺湾镇两个重点镇建成4个现代农业园区。

二是加大争项争资力度。前面我谈到,甘泉县的财政处在了非常困难的阶段,而现代农业又是一项高投入产业,我们坚持实施“招商带动、项目支撑”战略,破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思想,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观念,落实了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争项目、争资金责任和任务,制定了《甘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甘泉县招商引资奖罚办法》、《甘泉县争项目争资金奖罚办法》,鼓励广大干部职工走出去“找钱”,“拿回来”办事。2011年,我县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足1000万元,今年初,我们计划安排了1600万元,根据目前看,实际投资预计要高于这个数字。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我们修订完善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修订出台了《甘泉县农业产业扶持办法》,《甘泉县农业产业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产业建设不再按乡镇平均分配,而是按照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安排,把资金、项目、人力等各项要素集中在当年有建设任务的乡镇,当年没有建设任务的乡镇要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和园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我们已经建成了纪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纪丰模式,充分发挥其对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引导作用,在经营方式、产业链条、园区功能、产品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使园区发展的生命力更强,农民的收入更多。

五是加快土地流转。我们采取实物折算、土地入股、有偿租赁、无偿租借、成立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凡在沟道整治中新增土地面积,实行一次性流转,统一规划安排,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六是改善基础设施。我们大力实施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增加基本农田,提高土地质量,规划五年内实施5万亩沟道土地整治,今年已经完成4500亩整治任务。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了雨岔水库供水工程,解决产业用水,同时对园区的用电、生产道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同步到位。

新西部:就现实来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经济和农村工作的有效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否谈一下甘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有哪些需要突破?

苏醒仁:统筹城乡实质是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是一个互动转化的过程。甘泉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我觉得重点要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取得突破。尽管甘泉农业产业的基础较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猪饲养量达到10万头,鸡饲养量达到205万只,建成了纪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但仍存在着结构调整不到位、现代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就结构调整来看,粮食种植仍然占主导地位,今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13.5万亩,且以玉米种植为主。就现代化水平来看,90%以上的仍然是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存在着投资成本高、品种统一难、质量提高慢、销售环节多等问题。因此,要围绕菜畜(禽)两大产业,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求取突破。同时,结合甘泉实际,围绕豆腐干、刺榆米酒、红小豆加工等特色产业,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把甘泉建成延安乃至西北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特色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只有现代农业发展突破了,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进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才能为甘泉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在工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甘泉以农为主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工业结构单一,以油为主,特色工业规模不大,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不高,农业支持了工业,工业却难以反哺农业。因此,我们紧紧抓住甘泉撤县设区和市上将甘泉工业园区列入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三园”的大好机遇,按照“稳石油、兴特色、建园区”的思路,加大甘泉工业园区建设力度,规划面积由2.28平方公里扩大到11.38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为家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区、炼化装备加工综合区、精细化加工综合区3个功能区,论证、策划、包装了招商引资项目115个,现已有延长石油装备制造公司、延安联威农牧公司、鲁豫洁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人驻。同时,我们对县城新区、重点镇和新型社区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吸纳更多农民进城进镇,才能更好地提高城镇化水平,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上一篇:洛州城乡绘新图 下一篇:林若绿 民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