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高期望值对幼儿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7-10 12:00:31

父母高期望值对幼儿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摘 要】父母对幼儿的成长抱有高期望值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将从父母高期望值的影响及原因作以分析,提出父母改变教育观念,政府与幼儿园要高度重视父母教育,尽可能避免父母高期望值对幼儿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幼儿的正常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儿童教育;父母;高期望值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幼儿教育盲目攀比,导致父母对幼儿高期望值的现象愈演愈烈,这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发展不利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期望值对幼儿的影响

1.过早抑制儿童的天性

儿童时期正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时期。德国教育家卡尔维特告诉我们:“给孩子游戏和成长的空间,游戏是在一定阶段中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可是,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我们却过早地灌输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做法不仅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起不到多大的帮助,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兴趣,抑制了儿童的天性。

2.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有或高或低的期望,大多数父母都将自己曾经的满腔热情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会导致在强大的思想压力前,孩子会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使得最终影响其学习。 父母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的压力太大,通常会引发一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而这些情绪或情感问题可以成为孩子学习上进的动力,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从而阻碍学习。

3.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早期教育应该是轻松自然地教育。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不少父母不惜代价,急于求成,丝毫不考虑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和幼儿此年龄阶段对学习的承受能力,给孩子报繁多的辅导班。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本末倒置,严重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本应该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奴”。

4.对幼儿后续发展造成隐患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做出的揠苗助长式的错误选择。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以考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创新能力呢。由于幼儿教师缺乏小学专业知识的素养,在教授小学课程时难免有失偏颇。幼儿接受到了错误的信息后就很难改过来,同时,到了小学阶段更容易凭借在幼儿园学到的错误信息先入为主,严重影响了对小学课程的学习。

二、父母期望值过高的原因

1.社会竞争加剧结果

在社会变革大背景下,不完善的人才观念和竞争机制,使学历与职称、工资、升迁机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键性的联系。当社会判定人才的标准定格于学历时,负责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必然重视学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培养子女简单地理解为学习好,其学习行为日趋实用化。使的父母在对幼儿关键阶段的教育引导中,欠缺于结合幼儿个体发展的实际而盲目制定目标,从而步入教育误区。

2.应试教育现实影响

应试教育的那种考试模式却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其实很早就让孩子承担太多学习压力,于是又害怕自己的孩子起步晚,将来在考场上输分数。为此,“赢在起跑线上”早已成为父母们培养孩子的共同理念。可想而知,只要现行的应试教育存在,就无法让孩子享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3.父母攀比心理作祟

现在小孩子的入园年龄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了。有些父母把自己小孩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作为自己社会地位的一个象征,孩子的“聪明”与否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声誉。于是不少的父母有了跟风的心理。看到别的父母报有什么特长班也马上就自作主张的给小孩报了一个,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愿意。父母这样自作主张,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

三、相应对策

1.改善幼儿的家庭教育

利用社会渠道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发挥社区作用,向父母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父母正确的理解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幼儿园的职责,如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父母会议、幼儿园长开放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庭访问、发放家园联系册等,让父母掌握更多科学合理的育儿知识,帮助父母解决面临的疑难杂症,向父母传递育儿妙招,协助父母一起制定适宜的家庭教育方案,从而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同向,同步教育。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珍视和正确对待早期教育。父母要通过各种方式,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不断学习育儿知识,做到充分认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成长适当的年龄阶段,设定适当的期望。

2.改革应试教育现状

“尊重孩子天性的自然,让每个孩子自由”。只有初步淡化中考、高考中书本知识的考察,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引入多样的考试方式和择才方式,把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公益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察也纳入到升学的参考依据和人才选拔依据中来,才能彻底把孩子们从繁重、过早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没有把“学科知识”作为升学考试的唯一内容甚至是决定性方面时父母们才能做到对孩子“放手”,把精力放在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上来。

3.建立健全有关教育法规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明文规定: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基本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法规来杜绝,用严厉的惩罚性条款,对违背教育宗旨、摧残幼儿天性的办学者给予严惩。纠正任何一个不良社会之风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用制度的约束来匡正歪风。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扭转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立人,史春宜.儿童教育中父母高期望值论析[J].教育探索,2007(11).

[2]左宏,习居哲.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7(04).

[3]陈欣.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的调查研究[J].新校园当代教育研究,2008(5).

[4]颜真译.赫・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5]赵芳,赵烨烨.父母的过高期望与中学生的压力关系的研究[J].2005(8).

作者简介:

王帅(1992~ ),男,汉族,系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12级学前教育本科2班学生;

李支其,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

上一篇:针对数学学科中的幼小衔接策略探索 下一篇:6C教学模式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