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尝试

时间:2022-07-09 11:00:30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4-01

现代中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而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的因素,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心理教育的渗透

就语文新课标来说,十分重视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所谓“完美人格”,就是既要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又要优化心理品质。语文教材既具有思想感化的内容,又具有心理疏导的内容,利用这些内容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这也是语文学科三维目标之一。

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和制约因素来看,重视渗透心理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知识是人们头脑中的经验系统,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其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构成掌握知识情感过程;确立求知目标,克服求知困难,达到求知目的,构成了掌握知识的意志过程。因此,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很重视“人格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的都和他们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语文教学要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标,就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从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来看,重视渗透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人的心理是随着身体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发展完善的。虽然当代中学生心里有比较好的发展趋势,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心里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差,容易在复杂环境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全面发展, 心理品质还未完善。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渗透心理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尝试

2.1 在“组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为了明确学习要求,激发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设置“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并作了在这一环节渗透心理教育的尝试。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相比,相差一个很大的台阶,初一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虽经教育有一些心理准备,但经过初中阶段的测试,学生的成绩会和自身的心里定位产生一定的落差,他们便会焦虑、紧张,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心里挫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组织教育并渗透了关于心理挫折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八九是逆境,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是难免的。受到挫折后丧失信心,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是错误的态度,决不可取。正确的态度是面对现实,调整目标,加倍努力,在逆境中奋进。通过教育,吹散了学生受挫折后的阴影,大多同学正视现实,重新振作,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新的学习任务。

2.2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都包含着多种心理成分,心理学家把这些心理成分叫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的个性差异叫做心理品质。人的心理品质是在实践认识活动中(也包括教学活动)发展、完善和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渗透心理训练,优化心理品质的尝试。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磨炼意志,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现在有许多初三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存有畏惧心理,由于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因而,作文时常为没有材料而发愁,作文的内容贫乏,论据单调,有些同学甚至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学会观察,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分析写不好的原因,介绍写作的技巧、方法,在笔者的鼓励下,一些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开始了一次次的训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也磨练了学生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意志。

2.3 在课外辅导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对语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时,要有针对性地渗透心理辅导。有一次在对一位学生进行辅导时,他问我:“老师,我是不是班内语文成绩最差的学生?”听了这话,笔者觉得他心理负担挺重,就笑着对他说:“你不是最差的学生,你只是学习语文的进度比人家慢了一点罢了。根据你的智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你学习语文的进度还可以快许多,有什么原因吗?”他说:“都怪我以前学习不认真,后来就听不懂了,越是听不懂就越怕学,越怕学就越不想学,就这样,学习语文的进度也就拉下来了。”听到这里,笔者对他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认知、情意、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你是行为的不认真,导致认知上的怕学,又由情意上的怕学导致行为上的不认真,形成了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局面,必须从认知、情意、行为三个方面入手。现在我们一起努力把你的语文的进度拉上去,希望你以后喜欢这门功课,认真对待这门功课。”经过几次辅导和他自己的努力,这位学生跳出原有的“知、情、行”恶性循环的怪圈,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学习成绩慢慢上去了。

3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体会到: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确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到。具体表现在:①存在某些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老师的疏导下得到及时排除,从而排除了课堂教学中这一隐含的干扰因素。②学生逐步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心理训练,学生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后,很多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高,自信心足,学习情绪比较稳定,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要注意三点:①必须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已经存在的心理障碍渗透心理教育。②教育内容要通俗易懂,重在让学生明白道理。③要言简意骇,切忌噜苏。

(3)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其次,要钻研教育心理学,研究教材,使心理教育有“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王啸.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语数外学习,2014(2).

[2] 孙修永.初中搞笑语文课堂的构建[J].读与写,2014(8).

上一篇:浅谈文言文教学难点的突破 下一篇:刍议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