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力量

时间:2022-07-09 08:50:46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力量

从阿凡达和卡梅隆说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辨析

如果您看过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执导的影片《阿凡达》的话,相信一定会被影片中外星球人物的独特造型设计、故事情节的想象力、影片画面精美的3D效果所吸引,被深深打动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掀起了3D电影的热潮,带来了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

《阿凡达》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对我而言,启发有二:一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核心仍然是思想文化和故事情节,就像我们教学中的学科思想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处理和呈现,应该说这是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是永恒的主题;二是大量高科技手段的融入使影片大为增色,为观众营造了如梦如幻的外星球世界,3D效果使得观众如同身临其境,置身于生长着各种新奇怪异的动物和植物的外星球原始丛林中,与电影情节相结合,自然生动,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令人难忘。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没有情节和思想,这部影片就没有了灵魂,但是如果没有了高科技的融入,这部影片的魅力也会大减。所以,我们应当看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力量,以上这个例子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找准关键作用点——信息技术整合与知识的分类辨析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从最普遍的PowerPoint课件到教学网站、传感器、互动反馈系统,再到如今的iPad进课堂。从态度上来讲,有些人追捧、热衷,有些人质疑、审视,也有些人批判、否定……在我看来,用什么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用来做什么、怎么用效果最好。这个问题特别值得研究,也是现在课堂上比较突出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化学课堂上学习原电池原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微观过程,教师精心制作了Flash课件,在讲解原理的时候,给学生播放课件,学生确实明白了、学会了原理,但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分析、思考、假设、实证的空间,只是在观察了锌酸原电池有电流产生、铜板一侧有气泡产生的现象之后,就播放课件讲解原电池原理。这样一来,学生原本可以在实验之前进行的分析假设、实验过程中进行的探究取证、实验现象之后的分析解释过程,通通被课件所取代。表面上看,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如果再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教师把概念原理性知识当做事实性知识来教的结果。

布卢姆在其专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中将知识分为四个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北京教育学院的季平老师在她的专著《教什么知识》中亦将知识分为四个类型: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综合国内外教育理论专家的观点,他们都在传统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共同关注到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布卢姆更加侧重元认知,侧重反思和自我调控,而季平老师则强调知识与学习者自身、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和学习者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笔者在下文中将具体描述卢布姆的知识分类和相应的习得方法,如图1所示,并阐述信息技术应如何在不同知识类别的最佳作用点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佳的作用效果。

图1 知识的分类及习得方法

学习事实性知识,关键是找准观察点和呈现点

事实性知识是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事实性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是一些孤立的表象和事件,也是一种经验、一种感性知识。如历史的事件、史实,化学的物质性质、反应现象,物理的运动状态和作用结果等都属于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思维加工的基础,是形成概念性知识的源头。对于理科来讲,事实性知识的学习重在观察,因此信息技术的作用就要有助于观察。比如实物投影,可以将在试管、表面皿等小型仪器中进行的实验放大很多倍,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到每一个细节,为真实的记录和描述提供充分的依据。用传感器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定量化处理,再以图表形式呈现,为定量化研究提供支持。对于文科来讲,事实性知识的学习重在史实或资料的呈现,形式和时机都需要根据需要而定,总的来讲,呈现的形式需要多样化,文字、图画、数据、视频尽可能交替呈现。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小学阶段就更多地需要图画、视频等形象化的形式,而中学阶段更多地使用文字和数据、图表等抽象化的形式。

学习概念性知识,关键是找准认知作用点

概念性知识是能使各成分共同作用的较大结构中的基本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前者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具体事件、现象、人物活动等,后者主要指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是具体的知识,而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历史学科中的这两类知识也分别相应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学习的起点往往并不是零,学生源自于生活实际的观察会带给他们一些初始的生活概念,而使得生活概念走向科学概念,这其实就是概念学习的本质。从这个角度出发,依据学生学习的起点,合理地设计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在大量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抽象概括,促使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发生顺化,实现概念的建构。信息技术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地发挥作用,例如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概念,再通过图表、视频、数据、文字制造认知冲突,还可以在学生深入对比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充当工具和手段,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促进学生新概念的建立。再比如交互电子白板,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它的随时记录存储的功能,将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存储起来,在概括的环节调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认识、实现概念的建立和深化。

学习程序性知识,关键是找准固化点和活化点

程序性知识是针对具体学科或课题的技能、算法、技术、方法及何时运用的知识,是知道如何做事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反映不同的过程,而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反映的是结果。程序性知识可以表达为一系列的步骤,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需要做出决定,但最终的结果一般是固定的。

上一篇: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 培养复合型技工人才 下一篇:《粘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