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7-09 05:34:02

浅谈科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

科学课程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策略,那么课标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 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新挑战,我在教学中不断寻找新的对策,下面结合课堂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活用教材”的策略

科学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首先,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对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知识。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二、“弹性设计”的策略

科学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它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弹性要求。首先,在制定探究性学习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外,其它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科学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在课堂上要刻意谋求的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向导而不是看守。教师除了预先设计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最后,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弹性。为了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在习题设计时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多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板块教学”的策略

“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是可以调整的。而单一化的教学方案的流程是固定不变的:复习铺垫——新课导入——新课展开——巩固消化——课堂小结。这样的教学流程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显得呆板、僵硬,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因此,把这五个教学环节设计成五个活动的板块,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如果学生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比较熟悉,“复习铺垫”这个环节就没有必要了;而如果在新课展开之后,发现学生对需要复习铺垫的知识不甚掌握,就可以再次铺垫。“课堂小结”放在巩固练习之后或之前,也要根据课堂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再作决定。另外,五大板块下面又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四、课中生成——构建“互动网”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完美展现,但又无法预料教学过程,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开放的科学教学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如何利用这些鲜活的资源生成教学活动,和学生共同构建起科学学习的“互动网”,进行生成性教学。可采取以下策略:

(1)找准起点,因人施教。课前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自觉“预计”课中师生、生生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决定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如:对于初一学生,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多动手、多动脑,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在《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认识结构,掌握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使用显微镜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它是教师“胸中有人”教学观的体现。

(2)由此及彼,趁热打铁。 教师要学会倾听,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若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着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

(3)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总之,新课程下科学课堂教学策略,将在预设与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的精心预设引发课堂的动态生成,以教师不断反思实现专业化成长,定会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真正涌动与成长,“一切皆有可能”,这是课堂的理想,也是理想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新的追求。

上一篇:互联网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 下一篇:论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