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性探析

时间:2022-07-09 02:17:36

基于“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性探析

【摘 要】阐述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分析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因素,提出提升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 思政理论课教师 主体性 教师为主导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1-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任。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将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快速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遍布、弥漫每个角落,各种思潮涌动,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判断、甄别、分析能力欠缺的高职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疏导和指导尤为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以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

一、“主体”是“主导”的前提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然而在当下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几乎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前提――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和提升,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为主导”,贯穿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体现。从课前的教学方案的设计、授课计划的制订、课件的制作、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学案例的选取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以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缺乏主体性,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满堂灌”,抽象的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疏导,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教学体系转化为知识体系,再转化为信念体系,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主体是人”。教育是人自身的发展,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与认识活动,所以学生与教师都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教”的主体发挥得好,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教师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以及主体性的大小,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主导”。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意识薄弱,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不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不能深入了解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所负的历史使命,又不愿深入学生当中,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惑、迷茫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有艺术性地进行科学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思政理论课枯燥无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更好地实现“教师为主导”,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有诸多因素,归结起来为两大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任务重。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而思政理论课教师却要承担着整个学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任务,周学时多数在16节及以上,而且是大课,面对500~600名学生,其作业批改量很大。超负荷运转、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2.评教制度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评教制度包括学评教和教评教两个方面。评教制度本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着促进的作用,但由于学评教指标体系、制度不合理,学生对评教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凭自己对课程、对教师的表面的喜好进行评教,评教结果难以体现客观性和全面性。至于教评教,由于教师对评教指标体系的理解、要求有所不同,加上又都是同一学校、同一部门,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家都做“好人”,使得评教的目的大打折扣。而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评教机制难以促使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

(二)主观因素

1.职业归属感、成就感不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们的一些偏见,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认可度不高,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机感,职业归属感不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工作,难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得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不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内在的驱动力。

2.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驱动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当前,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只是简单、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该如何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实际对教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考甚少。

3.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欠缺。自身素质和能力是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条件。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才能发挥主导的作用。部分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自身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理解掌握甚至不了解,同时,专业理论功底欠缺,对教材内容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上,甚至一知半解的层面上,缺乏对教材的深刻钻研,难以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另外,有部分教师也有做好的愿望,但不知从哪里开始着手、怎么做。

四、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路径

(一)创设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主体性的环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应该把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与专业课教师培训放到同等的位置上,为教师的培训提升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组织教师赴我国重要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西部地区开展社会考察,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发挥主体性作用奠定基础。

2.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使之科学合理。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主体性的提升。针对目前存在的重“能”和“绩”、轻“德”和“勤”的现象,调整评价体系标准。教师的“能”和“绩”不是固有的,可以通过重“德”和“勤”,进一步激发、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师的“能”和“绩”也就有所提升。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与教师的利益密不可分的。教师的付出希望得到认可,有所回报,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研究表明: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为了激发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精神激励,建立物质、精神的双重激励机制。

(二)加强个人修养提升主体性

提升教师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教师本身。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应加强教师的个人修养。

1.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网络环境下,各种负面信息铺天盖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敌对势力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恶意渗透,其后果就是在思想领域中形成“意识形态中立”、“意识形态淡化”、“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西化”等错误看法,直接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引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重视师德修养。教师作为教育者,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其“身教”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信仰了、做到了,学生才有可能信仰和做到。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重视师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3.增强责任意识。思政理论课教师具备强烈的“教书育人”意识,才会有所思、有所想,主动深入学生,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论课堂内外,都能始终不忘自身所肩负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随着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这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首先,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素养,汲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还要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成为学生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领航人。其次,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掌握人们对其的认识、评价,联系实际,从而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再次,学习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占领马克思主义的新高地。

总之,应通过创设外部环境和加强个人修养,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震环.教师主体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2]王雪艳.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的管理策略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43)

【作者简介】陈 妮(1965-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