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基于教师的视角

时间:2022-10-26 02:40:43

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基于教师的视角

摘要:根据长期以来对“双师型”教师的诸多疑惑,以为什么要成为、怎样成为“双师型”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之后的收益以及职后发展为逻辑主线进行简述,展露一线教师对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层层疑虑和现实困难。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视角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职业追求上,近来听得较多的一个名词恐怕就属“双师型”教师了,可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专业课教师,为什么非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呢?不做“双师型”教师行不行呢?如果做“双师型”教师是大势所趋,那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笔者心头很久了,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针对性地访谈了多位职业院校的教师,试图从他们回答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第一线的、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最实用的想法。

一、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很有必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内涵发展之路已成为共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专家型、能工巧匠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无疑是为此量身打造的,是在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双师型”教师的国家宏观政策导向

据考证,在我国最早提“双师型”概念的人是王义澄。“双师型”概念最早上升为政策层面的表述,是在原国家教委1995年印发的《关于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

2.“双师型”教师在学校办学实际中的作用

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程度可窥一斑,当然也体现在学校的各种考核和评估中。其中二星级标准参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三星级、四星级标准参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标准》评定,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规定:“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满足技能性、实践性教学要求;“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专业教师的60%以上。“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规定:“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70%以上。”

二、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1.现有途径

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技术职称。(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困惑

(1)条件要求难易不一。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做到前面两点并不难。因为:很多教师在上学期间就已经考取了相应的中级资格证书;出于就业的压力,很多教师在攻读本科、硕士学位的时候就参加了本专业、相关专业,甚至是毫不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并获得了合格证书。

(2)资格准入机制不明。那么这是否是一款比较实用和公认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准入机制呢?职业学校在认定—位教师是否为“双师型”教师时是否以此为标准呢?

研究了二十多年的“双师型”教师在认定上没有统一的法规规定和严格的认定程序,也不与教学紧密结合,这多少让想成为“双师型”的教师感觉茫然。努力之后已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他们又有什么具体的收益和实惠呢?在此进入第三个主题。

三、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的收益

1.收益不诱人

对学校来说,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是其在各种评估、检查和考核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教师个人来说,具体的收益又有哪些呢?也许大的收益还没见着,小的收益倒有一点。

2.處罚不明显

不是“双师型”教师也没有處罚措施,那对教师来说,利诱不足,威逼很少,学校靠什么让教师一定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呢?

再退一步讲,纵使学校领导都很有号召力,教师们通过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那之后呢,怎么办?终极目标实现了吗?下一步怎么继续发展,前景又是什么呢?在此进入第四主题。

四、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的职后发展

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很多教师毕业刚参加工作可就已经取得“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了,那之后几十年的教师生涯呢,仅靠这个“双师型”教师的称谓可以包吃天下吗?显然是行不通的。

1.职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十年发展规划编制说明》中,提出“双师经历教师”(同上)“双师资格教师”(同上)“双师等级教师”。还有学者提出了“双师专家教师”“双师素质教师”。

2.职后培训

在教学实际中意义很大,作用也很大,就是还没有平台和机会充分展示出来。

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访谈,发现“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虽然已经走过了21个年头,而且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是在中国重理论、轻实践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试图用“双师型”教师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然对于一个只有21年的新事物,我们要给它足够的成长时间,相信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会迎来“双师型”教师蓬勃发展、日益壮大、理论成熟、研究体系清晰的一天。

上一篇:虚拟学习环境中合法边缘性参与理论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福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