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反思的探究

时间:2022-07-14 06:48:57 版权声明 举报文章

基于教师反思的探究

摘要:反思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本文试着探讨了教师反思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发展规律、意义等方面,希望能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使学校、学生和教师都能成为获益者。

关键词:教师反思 教育教学 发展 职业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68

1 教师反思概述

教师反思一般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对自我以及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主动积极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指导行为在其具体教育、教学中的集中表现。反思,在教师中表现的特点有:首先,反思思维,这个过程主要以解决实际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困惑为出发点。教师的反思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有载体的反思,故具有一定个性化的创新色彩。其次,教师的反思以追求教育、教学行为的满意度作为根本的动力。再次,教师的反思不仅是思维的过程,更是教师在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的反思具体而言之,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不断的发展自我的内在需求过程,要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教师就要经常审视自己,看自己的理念是否新颖,看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是更好地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的过程。

2 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

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反思的深刻度、系统性如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些因素有的源自教师自身,有的则源自外在氛围或影响。从目前来看,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

2.1 观念

反思是受特定观念支配的,如果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对教学的反思也就失去了方向甚至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正确的教育观念,会促使教师反求诸己,探寻正确的行为路径。何谓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反思学生观。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使其选择性地参与教育学习,而不是填鸭式地灌输教学知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并适应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差异性及整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及主动性,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其次,反思教学观。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并非单纯的信息存储库及知识接受器,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去研究、创造,并从各种信息与知识中获取、选择,以及分析出有用的信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达到提升他们创造能力过程,同时还不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做一个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好教师,而并非是一个奉送真理的差教师。

再次,反思师生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做学生行动上的楷模,师生关系是教师命令、示范,学生服从、模仿,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应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氛围应是研究讨论式的,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自由发表见解主张,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共同参与探讨研究。

2.2 培训

教师反思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职前与职后的培训作保障的。缺乏培训或培训不当,都会影响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目前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培训,有四种方式:

第一,“参与式”培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多向交流和互动过程,让培训者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是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员参加各项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使学员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行为的反思及自我重建的有机结合。

第二,“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主张“先问题,后学习”,即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学员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教育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主动探究式的综合学习。

第三,“菜单式”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主要点,以实现培训的价值为最大目标;以研究为中介和载体,通过“选题―研究―实践―运作”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且使教师的终身学习形成良性机制。

第四,“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是从本校教师教学的需求点出发,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专业发展问题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关系,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整合。

2.3 方法

教师反思的方法和实施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实现:

第一,专家引领。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来校讲学;外出听专家讲学;观看培训光盘等等。

第二,互动式集体备课。这有效开展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流,做到互相学习,分享经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第三,问题会诊。通过调研访谈,了解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困惑,集中力量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开展行动研究。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个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转变教育观点,创新教学方法。

第五,写教学案例和分析案例。写教学案例,能对自己的教学发挥作用,是很好的教师业务培训。案例本身可以作为讨论的材料,可以分析教学上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分析能力。

第六,课堂录像分析评价。有利于教师本人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自我提高。

第七,区域交流。加强与区域内外兄弟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将“他山之石”,引来“攻玉”。

反思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是同一个模子里培训出来的,他们个个是鲜活的,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新世纪,学校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学习型组织必须依靠一支具有反思特质的,能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能依靠团体学习的力量进行群体反思的教师队伍作保证。

参考文献:

[1]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金巧,杨向谊.思考・追问・探究――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探索[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汪朝芳,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一中,云南丽江 67410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举报文章

上一篇:新形势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思考 下一篇:高中物理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于教师反思的探究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