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之对策

时间:2022-07-09 11:19:51

浅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之对策

摘要: 在高效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在探索、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并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总结了五条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经验。

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1.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氛围的重要场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营造和谐、民主、信任、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

如在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我先引述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问:“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什么?”诗词的导入,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学生异口同声、大声地回答:“祖国统一。”“完成正确。”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继续发问:“于老的这首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如何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问题的提出,拨动了他们的思维之弦,引导学生进入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的热情。

2.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完全占据了学习和教学的中心,所有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必须正视学生及其自我发展。而学生的个性与知识水平层次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重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变成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

俗话说:“十根手指不一样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差异,把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作业中,教师都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他们之间的差异,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随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课外知识。人们经常说“文史一家”、“史地一家”、“政史一家”、“史艺一家”,这都是因为历史学涉及的方面很广。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知道书本和考纲的内容。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美的言语”。教师美的言语对教育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能推动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推动学生健康地成长。

最后,教师要有“美的体态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励学生,让学生在细微之处体会到老师的殷切期望和悉心关怀,成为学生向前的动力。

二、设疑激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巧妙地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提问,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

例如在讲述《开辟新航路》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如果你生活在15、16世纪,让你坐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几个月,探索新世界,你愿意吗?”不少学生摇头。“为什么不愿意去?”学生纷纷说:“那时科技不发达,帆船小,海里浪头大。”“时间长,吃不到新鲜蔬菜,要生病。”等等。“那为什么迪亚士、哥伦布他们愿意去呢?”有学生回答:“不去国王要杀了他们的。”“是这样吗?”我用征询的眼神扫视了全班同学。有学生轻轻嘀咕:“迪亚士、哥伦布他们是自愿去的。船员是死囚犯。”我追问:“是怎样的无形之手推动着迪亚斯一行人去冒险?”这次大部分学生回答:“黄金。”“为什么他们要冒险寻找黄金?”有学生回答:“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了。”也有学生回答:“资本主义萌芽。”我说:“你们说得都对,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拥有黄金意味着什么?”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说:“买东西。”“交租。”“扩大经营。”

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力图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课本知识,补充了学生没回答全面的部分,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法律的起源》一课中,我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两河流域的《汉穆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成文法典,古希腊的《格尔蒂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国的《法经》,古印度的《摩奴法典》的一些主要规定后,提问:“早期法律特点是什么?”借此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归纳和分类,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二期课改历史学科新课标要求学生培养的一项主要能力。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学生,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

三、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历史中要记忆的知识点、要点多。如何更好地记住重点、难点和考点知识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知识结构图,以及浓缩学习内容,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等方法,方便学生学习、记忆。如在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在黑板上画一个时间轴,就能帮助学生高效复习,记住知识重点,极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图1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图示结构把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简化为知识网络结构图,有助于学生把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用整体眼光看到完整的知识骨架。这样就把繁多、抽象知识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示加以简化,从而获得系统完整的提纲挈领的知识。在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有一个难点“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美国主导性的表现”,画出结构图,一目了然。

图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美国主导性的表现

四、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历史这门学科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涵盖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与其他学科之间经常出现交叉、重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大大拓展原有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并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不自觉地把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

把诗、词、歌、联等文学内容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讲“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讲文化,评价人物、事件时适时引用一句诗、一副对联,不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鉴定《马关条约》的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从历史老师的论文中看到的故事: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出了一幅上联给李鸿章:“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要求他对出下联时,这位中堂大人踌躇了很久,终于勉强对出了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诙谐幽默而又形象地道出了当时清政府因为国力衰弱而屈膝投降的窘态,使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到当时的历史境况中去,培养他们为中国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理念。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与政治学科的联系。如在讲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这一问题时,联系政治教学中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两种改革形成鲜明对比,便于学生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地理知识更是在历史教科书中无处不在。没有正确的空间概念,学得的知识是模糊的,对教材的感知是肤浅的。引入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理解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开辟新航线”一课,掌握航线经过的地理位置能更好地把握这一课。

历史与美术、音乐学科也是密切相连,不容分割的。教师应将它们恰到好处地、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在讲述欧洲文艺复兴中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教师可求教于美术教师,从构图、技法、人物表情方面引领学生欣赏这幅画,学会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把音乐引入历史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如在讲“九一八事变”一课时,可先用《松花江上》这首歌烘托气氛导入本课;在讲述“华北危急”时,可以用《义勇军进行曲》体会当时中国人民抗日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把其他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有效地融合,可使教学一举两得。

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感知力

多媒体能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深受师生喜欢,对于历史课堂尤其有效。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变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解“开辟新航路”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因为抽象,地理跨度大,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于是我在课堂上使用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从网上下载了视频“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供学生观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跨度长、影响久,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该视频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为主线,带学生一起回到当时,更好地解读二战。

六、结语

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的精力与物力的付出,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高效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个性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社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2]宇涵.幽默性语言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http://blog.省略/yck520999.

[3]李烨.利用语文知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05,8.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下一篇:高一物理失重演示实验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