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突发事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时间:2022-07-09 05:41:34

浅谈在课堂“突发事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一、案例

一节语文课上,一名学生在朗读《醉翁亭记》,读到“作亭者谁?”“名之者谁?”时,一个学生突然打断同学的朗读,站起来说“‘谁’字的正确读音应该读‘shu怼荒芏痢畇h閕’。”一些同学不耐烦地催促道:“较什么真呀?平时你是那么念吗?快点往后读吧!”当时,我心里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不耐烦,觉得这是个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可以用常规的处理方式——下课再说,以免耽误课堂进程。可是,我还没有开口,这个学生又很认真地说:“读sh閕是人们日常读音习惯,不是正规的读音,我们读课文应该读正确读音。”

“可是,我听到电视播音员也读sh閕!”一个同学嚷道。

“播音员就一定对吗?”那个同学反驳道。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争论,我内心闪过一个念头:这个问题与语言的演变规律似乎有关系,不能草率处理。便说:“据我所知,这两个读音都是可以的。如果同学们依然对这个字的读音有什么疑问,可以查字典。”我话音刚落,已经有一个学生举着字典喊:“老师,我查到了,字典上写的是:谁shu恚侄羢h閕。”

这个学生话音未落,另一个学生又喊道:“我的字典跟他的不一样,我的字典写得是:谁sh閕,又读shu怼!?

这时,我的心里已经明白了问题的实质。我让两位同学查看出版的年月,结果发现,第一个学生的字典是1992年出版的,而第二个学生的则是2005年出版的。我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缘故呢?”

很快,同学们就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两本字典的出版年代不一样,新的字典已经根据人们的读音习惯作了修改。

我高兴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今天发现了在新版字典中更换读音这个有趣的现象,同时领悟了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关于语言演变的规律。人类的语言是人们根据交流的需要约定俗成的符号,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断抛弃一些旧的,增添新的。这些变化往往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比如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个字典修改读音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语文学习中,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有的举出了“呆板”“确凿”“汲水”“澎湃”等读音在近年的变化现象;有的提到了古今音变现象,如“叶公好龙”中“叶”字的读音。进而认识到在文言文中学到的通假字,也是因为字词的演变而产生的。

在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还提出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词汇不断产生的现象,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同学还提出预想,根据语言的演变规律,今后shu碚飧龆烈敉耆赡艽酉执河镒值渲邢АU馐保翁檬奔湟丫耸喾种印?

我总结说:“今天,我们虽然为讨论一个常用字的读音花了一点时间,但是非常值得,因为同学们从中领会到了关于语言的一项重要规律,即语言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谓语言,就是大家用来彼此交往、彼此沟通的一种工具,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只有大家都认可,它才有生命力。反之,如果某些词汇或语法规律逐渐被人们抛弃或遗忘,或不再经常使用,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我要特别肯定同学们善于发现问题、认真钻研问题的精神。如果今天没有同学们的大胆提问,没有同学们的认真探究,我们是不能够发现这个值得重视的语言现象的,老师也从中深受启发。这是同学们自己的发现。我希望大家能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同学们高兴地点头。课后,很快就有同学写完了有关论文。

二、对案例的思考分析

1.尊重学生的疑问,就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质疑——探疑——解疑,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疑问,正是探究学习的开始,理应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按照建构主义奠基人皮亚杰的认知学理论,当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的知识的时刻,这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他们会力求解决问题以达到新的平衡,此时他们的求知欲很强,是创造火花极可能迸现的时候。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如果单纯强调教学进度而对学生的一些疑问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敏感,那就很可能失去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儿童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过教师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这个距离,就叫“最近发展区”。根据他的理论,“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最佳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创造学生发展的情境”。

本来,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本质规律,甚至撰写有关论文,是一件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还有一段距离的事,但是在由学生的疑问引发的特定学习情境下,再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就仿佛是一个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了,即特定的教学情境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原本高于他们水平许多问题和任务之间的距离。“突发事件”给了学生一个支架,使他们能摘到原本摘不到的苹果。这件事启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创造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情境。

3.把教育的根本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讲授《醉翁亭记》固然是为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得到发展,而由学生的疑问产生的“突发”的教学情境往往是学生得到发展的更好机会。这种机会既然与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不矛盾,那么,在需要时,适当地对预定的教育内容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预设的教育内容可以推延、补救,而“突发”的教育契机却如同灵光一闪,不加以及时把握,是很难再现的。教师应当把教育的根本目标放在首位,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学生的最佳发展时机为首要任务,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宗旨才能通过日常的教育细节而实现。

上一篇:浅谈怎样组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下一篇:抓好“龙头”实验,提高初中科学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