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课素养教育渗入路径

时间:2022-07-09 04:27:46

劳技课素养教育渗入路径

本文作者:陈刚 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劳动与技术课程虽然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真正能落实到位的学校很少,不少学校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当做是可有可无的课。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如果不能提高认识的话,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劳技课效率又会上成何样。因此,劳技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把劳技课上好。但仅仅提高认识还是不够的,因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综合性非常强,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而劳动与技术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水平有限,因此,作为一名劳动与技术教师加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选择省编教材《工艺》和《园艺》的较多,书上的不少项目还是比较好做的,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能适应本校学生的一些项目或在原有的书本项目上进行加工。2009年我参加了王洪贵老师主持的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多时间开发了《感受江宁文化》的校本教材,我们课题组成员在使用该教材时感觉效果很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家乡文化的熏陶,对学生的劳动素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劳动技术课难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原因造成。其中,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占了很大比重。当前,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基层单位,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基本是在小作坊式的专业教室内,用简单的演讲法、模仿法等单一模式进行的。这种培养小手工业者的单一模式使劳动技术课雷同于传统的手工课、小制作课,发挥不了劳动技术课的真正教育作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劳动和技术素养。开展劳动技术课教学应该有,也必须有更科学合理的新模式。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自由制作教学模式”和“与文化课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最大化地达到教学目的。“自由制作教学模式”就是在劳技课堂上的“设计”与制作中让学生设计不太复杂的模型或产品,并亲自制作的一种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于学生在设计—制作中的专业化水平并不做重点要求。比如,在纸模型———八角楼的制作过程中,没有照课本上按部就班地做,特别是对于楼身的设计我就采用了自由制作的教学模式,学生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楼身,效果很好。这种自由制作教学模式对学生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劳技课以操作练习为主,反复的练习往往使学生枯燥乏味,容易造成疲劳。在重视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操作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当每个项目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评选出本班的优秀作品,然后组织全年级的优秀学生进行现场比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对那些学习不是很认真的学生也是一个促进,因为他们也想参加到现场比赛中去。经过一次次的活动能够很好地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在学完二回盘长结之后,每个班选出几名学生参加比赛,有的学生居然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速度之快让我感到诧异,一打听才知道,该学生对中国结的编制非常感兴趣,课后自己还编了不少送人,这全当练习了,且告诉我还能编三回、四回的。所以只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劳动与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劳动和技术素养是完全能做到的。

总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劳动与技术教师共同努力,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这样劳动与技术课才能像其他课一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的赞同,才能真正体现出它存在的价值。

上一篇:关联用药销售的对策探索 下一篇:国外网络素养教学状况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