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的未来与创新

时间:2022-07-09 04:11:42

美术教学的未来与创新

全省义务教育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及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刚刚结束,全省的美术教师欢聚蓬莱师范培训基地,在共同讨论美术教育的未来与发展,再回首我在耀华国际教育学校的十几年美术教学,真的是忙忙碌碌,教学生活充实,获得的感悟也很多,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充分行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这段时间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我的课堂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较以前有了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我将课前准备工作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位置,每一堂课的课前,我都严格遵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精心的备好每一节课。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课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设置充分考虑不超出学生的回答能力,回答的兴趣等方面。注意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提升。把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愉悦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学会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需要。

二、合作学习,创建“高效”课堂

美术课堂应该是使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运用美的课堂,要在短短的40-50分钟,做这么多事情,就一定要提高教学效率。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美术的学习方法,注意方法的使用,不做课堂无用功,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画速度怎样提高,应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搜集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用争取的观察方法,鼓励灵活运用各种绘画技能,鼓励同学合作创新。

(一)合作小组的组成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对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因素考虑是不够的,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我们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否则,男生或女生组思维方式及活动能力都会损失一些多样性,对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也有一定局限性。在组成人数上每组2-4人,这样有利于小组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和合作效率与意识将得到提升。有时我还采用抽签、数数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友好相处。增加学生的新鲜感。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2、从肢体动作的指导开始培养小组合作习惯。3、组织者的轮换。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题参与性。2、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不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独立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4、小组合作学习有互助作用,能使学生从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思路中学到更多知识。5、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有益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实效。6、小组学习过程中存在这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三、注重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发展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首先,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摸索实践,到了后期,我逐渐意识到,美术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应该集中在作品的展示评价环节。激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并结合自评,师评等多种形式总结所学知识,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谈谈课堂教学。我意识到:美术绘画课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一个“画”字上去,看的作品再多,对作品分析的再透彻,不练习还是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也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进行尝试。在绘画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企图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设置引导问题分析作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眼界,并从中学到绘画技法。结果是:学生在探究问题的答案时,答案众多,浮想联翩,占用课堂时间很多,导致绘画时间明显不足,作品更是无法进行展示评价。没有一个总结、评价,学生就没法发现不足,改正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是我在这次课堂教学改革中吸取到的一点教训。在欣赏著名画家的作品后,总结画家的风格特征,可以运用画家的笔法技巧及色彩感受去表现现实的物象。例如我在引领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是,首先是人物的性格,能够激发他创作的灵感,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美,并能及时的将感受准确的用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学习画家的色彩感受运笔技法,大胆的尝试,不用油画颜料,用丙烯颜料,用水调和在素描纸上也能表现出优化的浑厚、快捷、清晰的笔触。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山路9号耀华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合欢)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善问 下一篇:家园合作开展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