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时间:2022-07-09 02:03:19

构建多元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据此可以认为,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科学、多样的评价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教学评价的理论

“多元智能”的理论,是由美国哈佛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于《智力的结构》(1983年)一书中提出的。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它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其中有专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关于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的本质含义的观点,使我们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关于人的智力领域是多方面的观点,使我们的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的观点,使我们的教育保证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和特殊才能的充分发展等。”多元智能理论的这些观点与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目标有相似之处,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也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其它方面的智能如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很难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的评价体系有3个特点: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也包括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二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即有传统的笔试、口试还可以有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剧本、绘制历史图表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让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也参与评价,让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

多元化教学评价要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确保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拟定符合各地实际教学情况的实施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目标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可以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确定为评价指标。上海教师何伟曾经据此提出:“认知领域包括对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包括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变化;技能领域包括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就初中历史而言,这三方面的评价目标具体为:认知领域为学生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概况,熟悉重要的制度、事件和事物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为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政治、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生活等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内在关联及趋势,开拓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视野;技能领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确定多元化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和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确定多元化的评价内容。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要重视平时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比如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提问、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除“考试成绩进步奖”之外,还可以设“最佳才艺奖”、“最佳参与奖”、“优秀组织奖”等,引导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信心。

选择多元化初中历史评价方法 笔者在《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郑林主编)一书中查到:“历史学习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仅采用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新课程历史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将“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互结合,打破传统的纸笔评价方式,追求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和方法。根据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其一,阶段学习的评价——开闭卷相结合的书面考核。其二,课堂表现的评价——建立“学史热情记录卡”和“历史作品档案袋”。其三,课后延伸的评价——通过历史考察、历史习作、历史制作进行自我展示。需要说明的是各种评价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许多方法都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因此在运用中也不是孤立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特定的背景下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也是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互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上一篇:《建筑材料与检测》课改探讨 下一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