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堂“减负”

时间:2022-07-09 12:18:10

【前言】让音乐课堂“减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招制胜”指的是解决学生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时,要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出现教学环节的反复。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唱准并听辨“do、mi、sol”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能在此基础上唱出不同顺序的音高来。为此,教师设计了学生自由敲碗听辨音高,然后和教师玩“...

让音乐课堂“减负”

唱歌课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音乐课型。但近年来,热热闹闹的音乐课下来,学生们反倒不会唱歌了。为此,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适时地举行了“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各省也为大会提供了精彩的展示课,并由特级教师刘德昌现场点评,吴斌老师更是提出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教学要求。研讨会为老师们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通过三天的展示课观摩和对我省课例的亲身指导,我认为只有让音乐课堂“减负”,教师和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的享受,也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体验音乐的快乐。

一、教师“减负”。

要从备课做起 “一步到位”的目标,“一招制胜”的教法,促成“水到渠成”的效果。我认为,这是一年级课例《乃哟乃》的最大亮点。

所谓“一步到位”是指设定让学生够得着、老师做得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谁最累?当然是我们老师累,但如果老师都觉得累,我想学生就定然不会轻松了。就这一点来说,《乃哟乃》一课师生都是轻松的。之所以轻松,是因为教师没有设置过高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唱会这首歌,并能用恰当的情感自信地表现歌曲。

“一招制胜”指的是解决学生遇到的重难点问题时,要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出现教学环节的反复。例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唱准并听辨“do、mi、sol”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能在此基础上唱出不同顺序的音高来。为此,教师设计了学生自由敲碗听辨音高,然后和教师玩“接龙”游戏的方法。通过这个有效的环节,学生不仅能熟记音高,而且能通过听觉判断、区分它们的不同顺序,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体验了“玩中学”的乐趣。

“水到渠成”的效果主要是由流畅的教学环节决定的。尊重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是保障流程顺畅的重要条件。由于有了多次听觉刺激的积累,学生辨认和唱出三个音的唱名的难度就自然降低,唱会后再通过敲碗游戏,强化记忆。加大难度,是在与教师的配合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的,这个过程是强化和巩固学生对构成乐句的几个音的变化记忆过程。最后是学歌词、背歌词,最终达到能够熟练背唱歌曲的教学目标。

恰当使用多媒体也是给老师“减负”。整节课只有两处使用了多媒体:一是听歌曲原声范唱,看土家族风情视频,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土家族的居住环境、节日、习俗、服饰等信息;二是播放歌曲全谱,为的是让学生看得清楚,另外可以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去挖掘、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备课不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起到了“减负”的作用。

二、课堂“减负”。

教师要敢于“松手”

教师“松手”,学生“松绑”,成就“轻松”课堂。

和教师一起做课的过程中,我听到教师谈到最多的词是“怕学生……”,以至在备课时把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写进教案,这样的后果是上课成了背台词的表演课。尤其不敢“正视”学生的质疑和不同答案,不是避而不答就是“死缠烂打”。细细追究,这其实是老师备课时自己给自己挖下的“坑”。我认为,尊重学生最好的表现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学,观察学生学习时的反应,对他们提出和遇到的困难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不是在教案中把难点作出自我判断。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往往就是这堂课真正的重难点。

在本课中,教师共有三次大胆的“松手”。第一次是歌词学唱环节。对于入学才两三个月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最担心的是歌曲生字太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在试教过程中也出现了学生不能分辨“乃哟乃”和“乃哟嗬”的现象。为了不让音乐课变成识字课,我们采取了“松手”的教法,让学生通过反复听歌词,轻松地认识了生字。这一“减负”省去了教师预先设置的好几个教学环节,同时也验证了吴斌老师多次强调的“歌曲是听会的不是教会的”的说法。

课堂中第二次“松手”是体验探究环节。由于是异地教学,面对自控力较差、活泼又好动的一年级学生,教师是选择放手让他们自由体验、探究学习还是进行分组模仿?“松手”意味着场面可能失控,反之就可能导致教学方法的无效。是走过场,作个秀?还是大胆尝试一次,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最后我们选择了“松手”,理由是,如果吸引学生的是音乐而不是碗筷,那么学生就不会失控。事实证明这个环节是点睛之笔,因为它既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过程,又是一个检验前半段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过程。

课堂中的第三次“松手”是请学生说说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同样是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让他们现场组织语言难度是非常大的。说得好,能迎来观摩教师的掌声;说得不好,会让上课教师尴尬,尤其是全国展示课,大多数教师是有求稳心态的。在与学生接触时,教师请学生描述一下“最热闹的节日”,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但独立表达时要么结结巴巴、战战兢兢,要么东拉西扯半天击不中靶心,这更加重了教师的顾虑。为此,我建议教师把“靶心”放大,然后再“回收”,只有教师“松手”,才可能给学生“松绑”,学生才能获得更多表达个体对音乐感受的机会,课堂才可能更民主、更轻松。当然这需要教师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三、学生“减负”。

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学生的负担是教师给的。吴斌老师说过,音乐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问答。课改后的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虽然多了,但更多的是师问生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很好的被尊重。这样的课,看上去有了问题探究,可这些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就没有探究的兴趣了。因此,在本节课上,我们几乎很少听到教师对学生无意义的提问,如:这首歌好不好听啊?你们想不想学啊?会不会唱啊?更多的是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去引导学生发问,促其探究。但由于是一年级,他们的问题意识仍处在萌芽状态,因此,课上更多看到的只是教师的教学意识而非实质的教学行为。例如在唱好歌的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歌曲力度表现方式时,只出现了A或B的选择,而没有给学生自由表现个体对音乐的整体理解的机会。

唱歌本来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何苦把它复杂化、神秘化?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学生唱好歌,怎样才能唱好的问题应该是由学生提出来的,而我们却偏偏要帮学生找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他们变着花样去解决,这种家长包办式的教学已经让我们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了I难道我们连他们最后一点音乐的好奇心也要没收了吗?

《乃哟乃》是一首简单的歌曲,我们就把它上成一节简单的唱歌课,我相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我们就从简单开始吧!

杨文立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上一篇:美国音乐教育中残障儿童的音乐治疗 下一篇:《乃哟乃》教学课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