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站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

时间:2022-07-09 12:10:01

研究生就业:站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

研究生生存发展问题系列调查之一

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屡屡碰壁,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了解扩招后硕士研究生的生存发展问题,南京师大教科院研究生组织以“研究自身、服务自我、咨政育人,促进研究生和谐发展”为目的,向全国17个省市、50所高校发放了近100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达7836份,内容涉及到研究生的就业、学业、经济、人际交往、婚恋五个方面,形成了近15万字的系列调研报告。《教育与职业》通过对此次调查的关注,特做“研究生生存发展问题系列调查”,将在接下来的几期中,陆续呈现该次调查的核心内容。

――编者按

近年来,人们在品味高校扩招的喜悦之后逐渐地开始体验到扩招带来的巨大压力,“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样的标题逐渐见诸报端。研究生就业遭遇多方面的挑战,来自市场需求、自身条件、学校体制、不可控制的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形成了一种合力,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生就业遭遇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分野,成了他们无以名状的痛,而与本科生同挤独木桥,则成为他们心中另一种无奈。

就业压力现状

研究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调查显示,有17.1%的研究生感到压力非常大, 43.9%研究生就业压力比较大,28.4%的研究生压力程度中等,总体看来61%研究生有较大压力。尽管有关人士表示,求职关键还是在于心态,研究生就业尚未进入寒冬期。如果说几年前这种现象是因为研究生的择业期待高或者说薪酬要求高在作祟,亦或说研究生还没放下架子的话,那么时隔五年,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地关注这个问题。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研究生就业压力大不再是空穴来风,也不再是无中生有,研究生已经没有往日的傲气,他们正趋于务实,不得不面对就业压力大的现实。

女研究生就业难上加难

作为研究生就业大军的“半边天”面临着另一种压力――性别压力,调查表明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研究生压力相对大些,男生中有中等压力以上者占58%,而女生中则占63.3%。那么这种由于性别差异引起的压力是如何出现的呢?

首先是制度化的性别不平等。女研究生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拿着同样的文凭最终却成为了“受歧视的精英”。由于性别原因在进入就业市场之后其文凭受到贬值,其就业机会受到限制,可称之为制度化的性别不平等。尽管可供占据的位置越来越多,但这些位置是男性的,至少是男士优先的,这一点在招聘启事中显而易见,有的用人单位会注上“男生优先”甚至是“只限男生”。这隐藏着劳动力市场的“非规则化”。

其次是“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女研究生内心有一种参照结构,而构成这种参照结构之一的就是身份期待,这种期待来自个人、家庭、社会对研究生的定位,研究生就应该是佼佼者,是社会的精英分子。这种非结构性的压力转化成女研究生的期待,即非好工作不找,这不仅仅是外在的压力使然,更重要的是女研究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她们通过深造期待用高学历证明自己的能力,然而这种种期待在现实面前是那么地无力,这种“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是女研究生就业的另一“瓶颈”。

文科、理科研究生

就业压力相当,工科最小

调查显示,分别有62.2%的文科研究生和63.3%理科研究生感到就业压力比较大和非常大,而工科选择这两项的总和为55.9%,可见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程度不同,其中文科和理科研究生压力差异不大,工科压力相对最小。

透过专业的棱镜可以看到造成研究生就业压力的两大根源:一是学校缺乏市场意识,不了解市场的专业需求,造成了供和求之间的落差。2002年人事部的统计表明,就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含硕士研究生)的人才求职者而言,不同专业之间的求职形势差异明显。机械、市场营销、建筑、通信工程等专业供不应求,供需比分别为0.37:1,0.55:1,0.57:1,0.64:1。计算机、财会专业供需基本持平。而文艺、体育、医药、文秘、管理等专业的职位,其供需比分别为8.25:1,3.17:1,2.83:1,2.54:1,人才明显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二是理工科研究生就业“下嫁”,带给文科生更大压力。由于扩招后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研究生的就业期望逐步下降,以前人为地设定就业门槛,一定要专业对口,现在这种局面得到改善,从泾渭分明到大而化之,理工科的学生不再只选择外企和科研单位,他们也愿意去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有的甚至愿意去做辅导员工作,这一“下嫁”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却是一种隐性的压力,原本属于他们的领地受到“侵入”,使狭小的圈子变得更加拥挤。

研究生就业的内外压力源

扩招是最大的外部压力源

调查发现引起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外部因素依次是:硕士扩招(63.8%),社会关系(57.1%),专业范围(54.1%)。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大学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2005年的硕士就业率为84.1%,与2003年同期相比,硕士落实率略有下降。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从微观上讲是学校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吻合。一般而言,学校在扩招政策面前采取的是全面扩招的策略,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为了学校的全面发展会增设一些专业,而这些专业也许只是学校需要而不是市场需要,这样的专业其就业市场就相对局限,压力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市场需求的扩招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师范学校就是应市场所需而成为热门的,结果是造成了机构的庸肿,之后又走向合并。因此扩招政策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和谐成为研究生就业的最大外部压力。

社会关系成为第二压力源

此次调查显示,有57.1%的研究生把社会关系的缺乏作为第二外在压力源。研究生在回答“您认为有利于研究生找工作的砝码”这一问题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能力(14.7%),工作经验(14.2%),社会关系(13.8%),学校声誉(11.7%),由此可见,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重视是否具有社会关系,产生这一想法的原因在于如今的就业市场文化资本在贬值,研究生们花时间、精力、金钱累积起来的文凭在社会关系面前居然“苍白无力”,这是何等地讽刺,又是何等地无奈。需要指出的是,这可能是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假想的压力”,由于社会上“学得好不如有个好老爸”思想的广泛盛行,再加上平时同学之间的讨论也经常围绕这个焦点而展开,因此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选择高校、最低月薪期待制造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选择到高校工作的研究生中其中压力比较大的占到67.1%,其次部分压力比较大的研究生选择了到外企工作。可见高校仍然得到广大研究生的亲睐,高校本身作为文化精英的制造地,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研究生更是将之作为身份的标签,于是千军万马涌向这片“宝地”,同时高校的门槛正在逐渐提高,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也通常处于满负荷状态,使得向往在高校工作的研究生压力顿时加大,这种供过于求以及对高校“死心塌地”的现实又成了制造压力的“罪魁祸首”。

进一步分析,月薪和就业首选单位有很大关系,其中首选到高校的大部分研究生工资底线是2000-3000元,首选到外企工作的研究生工资底线是3000-4000元之间。事实表明,研究生最低工资要求为:2000-3000元(41.3%),3000-4000元(30.6%)。调查还显示,研究生就业时是否选择一个单位的最重要指标是看该单位能否给予最低3000元左右的工资待遇,因此我们认为,选择高校和最低月薪期待都在共同制造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的最大“心病”

研究发现,引起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内部因素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70.1%),个人能力不足(49.7%),性别原因(36.0%),可见,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研究生就业的最大“心病”。这里的工作经验要看与现在的工作是否相关,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采访了一位同学,据他反映,他的同学以前教过三年书,后来去了北京人事保险公司,他的经验就被忽略不计,甚至还起反作用。还有一位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认为,工作经验对她而言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她的一年辅导员工作对于她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62%的应届生认为压力比较大和非常大,相比之下,60.5%的非应届生认为压力比较大。虽然两者压力都比较大,但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应届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缺乏工作经验,而非应届生则更多地认为是年龄问题。前者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由于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强调使应届生意识到自己的弱势,由于没有工作经验使得他们对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比别人少了一个“砝码”,使得缺乏工作经验成了他们的最大“心病”。另外,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使其对自己认识不足,找不到自己的合理定位,于是在就业面前茫然了,这也是应届生的普遍心态。

上一篇:国外名校巡礼之剑桥大学 下一篇:大学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