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时间:2022-07-08 11:21:04

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摘 要 结合网络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本文构建了突破“3C”局限,开拓“3I”局面的基于网络微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创新体系。

关键词 网络 局限性 3I 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3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Network Micro Age

WEN Yi, ZHANG Yuanyuan, YU Miao, ZOU Bin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State Electronics,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o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spreading and updating speed of the new Internet media, aiming to cultivate talents'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online university moral-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 era of Internet, which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3C so as to open up a situation of 3I and combines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pers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s well.

Key words Internet; limitation; 3I; moral-education

0 引言

大学生群体喜欢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新媒体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资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离开网络依托就显得举步维艰。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给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或命令式的安排已渐渐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形态、认知特点以及当前网络自媒体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将网络工具的传播特点及优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明辨是非,培育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拔尖人才。

1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局限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了挑战,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条件、内容、方式的局限日渐突出,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倒逼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1)条件局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地点和时间这两个条件因素。因为大学班级管理的开放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①当思政教育特定在某个时间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整个教育引导的连贯性,进而影响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观念、意识培养。可见,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迫在眉睫,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正好突破了这种局限。

(2)内容局限。当前高校教育同质化、模式化严重,大部分高校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文化建设仍简单停留在信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信息内容单一、乏善可陈,更新缓慢、传播滞后,信息量有限,因此收效甚微。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无界性,给高校网络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目前,互联网英文网站超过80%,西方网络敌对信息的冲击,以及国内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导效果,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资源,只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补性和开放性,不断从学生、家长、社会、行业吸收新鲜的有用元素,及时分享、适时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有效支撑。

(3)方式局限。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学生的角色是不对等的,“你说我听”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显得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信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行业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网络微平台,有效化解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网络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追求卓越、勇创先锋,开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局面。

2 网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以精英化人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基础上,紧抓“两个把握”,原创性地开拓了“3I”局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创新体系。

2.1 紧抓“两个把握”

(1)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态势。网络信息传递迅速、获取途径多、信息含量大、交流双向互通全球化、国际化优势明显,自然衍生出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与便捷性的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②因此,基于网络微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态势,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社会热点,掌握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对整个网络特征的把握,以对网络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全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动向,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掌握主动权,以构建一个具有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吸引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基地。

(2)把握网络思想舆情导向。网络微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不良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宣扬负能量,进行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传递经过特别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网络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握网络的思想舆情导向,全程舆情监控,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做好舆情前瞻预判,把握网络文化教育政治导向,在网络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要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③

2.2 开创3I局面新体系

2.2.1 云端式局面(Internet)

(1)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的局限,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的“微观固事”微信平台和“微固快讯”学生事务办理网站开拓云服务局面,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学生日常通知、事务性申请等通过网络微平台执行,实现学生全覆盖、无纸化办公。

(2)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面聊”平台,开创性地建立“班级云日志”,作为学风建设创新举措,让高校思政工作者从云日志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与学生建立更亲密的联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2.2 定制式局面(Individual)

(1)建设网络学习微平台――“小微网校”。“小微网校”秉承“私人定制,无微不至”的建设理念,将学院专业课重难点梳理成条,绘制专业图谱,汇集专业相关的校内外视频公开课,托送行业动态等;同时,线下开展工程训练小班,为学生开展定制式引导和服务。

(2)建立微固创新人才库,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学生成长成才经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创新人才库的建立还有助于校友工作的开展。

2.2.3 交互式局面(Interactive)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通了教育双向通道,实现了由传统单一交流模式向交互式交流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大学生在教育中被动从属地位到主动创造性地位的转变。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扁平化传播的特点,我们拟打造的“微固百科”,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行业之间对等沟通交流的媒介,此举既可以增进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也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导师,了解专业动态。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I”创新体系立足实际,发挥了网络文化育人优势。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引导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将两者有机结合,认真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网络文化教育的创造性和吸引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注释

① 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9):92-93.

② 张燕飞.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72-74.

③ 潘金云.浅谈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上一篇:日语听力理解中选择性注意策略和笔录策略的综... 下一篇:衡阳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