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类教育活动创作方式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06 09:28:17

表演类教育活动创作方式实践研究

摘 要 教育活动内容的策划和呈现方式的编排是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灵魂和根本,提升活动编创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策划、演出技巧及传播效应等方面,尤其是艺术化呈现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本研究既有以往理论继承,又提出新的发展趋势,使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研发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为未来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策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博物馆 表演类教育活动 策划研发 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26

Practice of Performance Education Creative Ways

XU Yan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Shanghai 200127)

Abstract Education content planning and presentation of choreography is the soul and the fundamental performance class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activity innovations are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educational results. So this performance class for the cont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skills and propagation effects, especially art exhibit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ction, for a new performance class science education program design. In this study, both the conventional theory of inheritance, but also put forward new trends, so that the theoretical performa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comb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lanning future performance scie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 museum; performance education activities;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science communication

1 实践意义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实践创作,尝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创作,最终确定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演绎,并在上海科技馆进行展示和传播,配合馆校结合模式推广至上海市中小学。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形式来发现科学表演所遇到和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创作和演出技巧的提升提供实践依据。

2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策划

2.1 策划分类

2.1.1 剧情类

剧情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普剧。一个好的科普剧不但能清楚地展现奇妙的科学现象、趣味的科学知识,在人物表演要求上、服装道具的精美程度上,剧情的冲突设定上,都远远高于其他的科普表演形式。①

表演者是信息传递者,观众是信息接收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跟随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学习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理念。表演者要表达一种情绪,就需要利用较为夸张的肢体语言或者丰富的面部表情,如果动作幅度较小,细节处理不到位,就缺乏内在层次感,观众很难感受到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无法完全融入剧情中。②

2.1.2 实验类

顾名思义,关注实验本身,演示实验同时以精确的语言揭示实验原理,解释实验现象。相对科普剧,此类活动弱化戏剧表演的演出技巧,突出实验效果本身,表演者辅助解释实验原理及科学知识。选择科普实验要注意:(1)实验及实验结论应该是科学的,真实的;(2)科普剧中的科学实验应具有直观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3)科学实验要安全易操作,不应使用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实验操作要合乎安全操作;(4)加强实验中的观演互动,让观众更充分地感受科学的魅力。③

2.1.3 动手做类

早在2001年我国就引进了“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取名“做中学”。④动手做科学教育活动需根据观众不同年龄结构设计不同操作内容。比如,针对3~6岁学龄前的儿童,可以通过做纸工、折纸等较易控制的方式、简单的操作让他们体会到动手的乐趣;针对小学段学生可以以观察物品为切入口,辅导员引导,让学生思考并加以分析。此时,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都是表演者,而不仅局限于科技辅导员,这已经是社会表演学范畴。

2.2 策划选题――以《细说材料》教育活动为例

目前国内科普场馆中,有关新材料、新物质的内容较少。《细说材料》选取新材料为主题进行教育活动设计,以“奇异的材料”临展为依托,是展示资源有益的延伸和补充。以材料科学为主题,介绍日常用品中鲜为人知的材料特性。采用互动参与、DIY实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通过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实验和动手做,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动手动脑,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其对新材料、新物质探索的乐趣。

3 演出技巧的多样性

3.1 多样的演出手段

3.1.1 以角色扮演为主

在舞台上,演员利用服装、道具和化妆塑造人物,突显人物个性。通常可以看到老师会佩戴眼镜;学生则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卡通人物则穿着肥大宽松的衣服。从人物外形就可辨别一二。比如运用夸张的动作、舞蹈等手段的法式科普剧表演《普朗克与量子论》。舞台剧代替讲解,和展品互相辉映,把展品的内容更生动地介绍给观众。

3.1.2 以肢体语言为主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臂、身、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不同角色不同情况下的肢体语言也大不相同,丰富准确的肢体语言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诠释不同角色。⑤默剧《惊奇化学》,说的是一个男孩误闯化学实验室,从而引发一系列离奇怪异的故事……此节目由6个化学实验串连而成,整剧无一句台词,只有背景音乐,配上到位的肢体语言把主题思想准确无误地诠释出来。目的是引起观众兴趣,体验和感悟科学。

3.1.3 以口语表述为主

以语言解释原理,分析现象为主。优点是把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分析得很透彻,让观众完全掌握这一原理。缺点在于缺少趣味性,因此实验必须吸引眼球。如果选择脱口秀来演绎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就可增加与观众交流机会,较为适合。脱口秀由外文“talk show”翻译过来,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⑥

3.1.4 以互动体验为主

“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体验”就是“体”和“验”。体:身体(大脑、肢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学习要重视身体参与以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即“亲身体验”,才能进而升华出理性知识。验:经验(“既包括经验的过程又包括获得的结果”)。总之,体验式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经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过程并获得经验(包括学习对象的知识和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

3.2 内容策划――以《细说材料》为例

内容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灵魂。剧中的实验和科学原理构成了活动中的矛盾冲突。对矛盾冲突作横的分析,便可以分清主次,初步得出科学原理的主题思想;作纵的分析,进而可以理出情节结构、把握节奏起伏变化。总之,剧本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剧本体裁等有直接关系,对剧本矛盾冲突作纵横两方面的分析,剧本的基本面貌便轮廓清晰了。

据统计,观看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受众年龄大都在4至12岁之间,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有科学家研究发现:5~7岁儿童为15分钟,7~10岁儿童为20分钟,11~12岁的儿童为 25分钟。因此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科学活动最好是15~25分钟,这样科普传播效率是最高的。基于此,确定《细说材料》四组实验:水中捞冰、水去哪儿了、人造雪粉以及磁泥。前三组脱口秀15分钟,后一组DIY20分钟。

3.3 演绎设计――以《细说材料》为例

科学活动创作时,应首先研究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观看的科学实验,配以浅显易懂的文字阐述原理,同时加入一定的情节将实验穿连起来,不断激发观众参与的兴趣。因此,《细说材料》确定以脱口秀结合DIY方式进行。

DIY即动手做。在“动手做”理念中,科学教育就是儿童亲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达陈述。“动手做”强调孩子在科学探究中的主导地位,引导他们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成为主动的实践者,从他们与世界真实的接触中为自己的疑问寻找答案。

4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效果

4.1 访谈结果与分析

共访谈3位现场老师。老师们首先对活动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想法。老师们认为主持人与学生进行交谈讨论中,现场反应热烈,场面有些混乱,需加强管理。在DIY实验环节中,由主持人一人辅导5组进行实验有些应接不暇,要增加辅导老师。另外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例子,告诉学生哪些物品运用了新材料,可以准备一些物品,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根据访谈内容进行如下整改:(1)以脱口秀方式演绎前三组实验时,台下学生与主持人间互动频繁,谈论热烈,需增加现场管理人员一名进行维序。(2)DIY实验操作时,需三名辅导员,以一人负责两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及实验记录表填写。(3)需增加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展现新材料的实用案例。例如把尿不湿、冰宝贴等物品用作展示,增强学生实验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4.2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4.2.1 增加人气

需要关注社会大众的知识需求,开展主题新颖、可观性强、符合观众需求的教育活动。而表演类科普教育活动是其中最能激发观众兴趣、观众最易接受科普知识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旨在增加科技馆参观人气,提高社会知名度。上海科技馆在开展表演类科普教育活动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进行科普传播。

4.2.2 拓展展教内容和形式

众所周知,科技馆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类,常设展览和临展。但是这样常规的模式内容单一、形式简单、更新力不够、吸引力不足,因此结合常设展与临展,配套形成成熟的科学教育活动显得十分必要。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体现科学性、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教育活动。立足于广大观众、服务于广大观众。

4.2.3 转变传播模式

科技馆如何开展好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设置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地点?如何组织观众?这些问题都是一项成功的表演类科普教育活动在前期策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加强馆校合作,传播科学知识;鼓励馆企合作,建构传播桥梁;促进社会联动,扩大传播受众是科技馆、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开拓科普传播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⑦

注释

① 沈超群.关于科技馆科学表演的一点思考[J].科技馆国际论坛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② 黄梅珠,黎明.对合作促进科普剧发展可行性的探讨及若干建议[M].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4.

③ 崔春瑜.科普剧的引进创新与国内科普场馆科普剧研究发展的必要性[J].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2.

④ 陈沁芳.“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8(4中).

⑤ 晨曦.心理学与读心术[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158.

⑥ 于丽爽,宋茜.脱口成风――谈话的力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6.

⑦ 徐湮.“状态变变变”科学秀活动设计研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8:274.

上一篇:以自媒体平台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下一篇:俄汉动名词搭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