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诗本庾子山”

时间:2022-07-08 09:10:21

摘 要:杜甫在炼字上臻于至境,与其学习前代诗人密切相关。庾信的许多用字实开杜甫炼字之法门,本文拟举数例,已窥一斑。

关键词:庾信 杜甫 炼字

清人李调元在《雨村诗话》中有云:“杜诗本庾子山。”杜甫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用字出神入化,前人今贤多推崇备至。杜甫能在炼字上臻于至境,与他师法庾信是分不开的。庾信作为齐梁翘楚,精于炼字,动词尤费推敲,务使诗歌意象鲜明,语意警策,成为添加诗趣,提升诗境的关键。庾诗中许多字法都为“初盛唐写景之上法”,成为杜甫足资借鉴的范本。本文仅举数例,以窥杜甫师法庾信之一斑。

(一)“入”

歌声上扇月,舞影入琴弦。(《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七)

一“上”一“入”,写出了“歌声”、“舞影”的灵动。“歌声”自行攀上月扇,余音绕梁,“舞影”主动化入琴弦,挥之不去。庾诗中类似的用字还有许多,其中“入”字就用得十分传神,且看诗例:

城影入黄河。(《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阁影入池莲。(《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十三)

文弦入舞曲。(《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

“城影”、“文弦”、“阁影”皆无情之静物,通过一“入”字,化为有意识之“动物”,主动“投入”黄河,“跌入”莲池,“进入”舞曲。杜甫“峡影入江深”(《白帝楼》)一句与庾诗异曲同工,但在句式上更加浓缩,较之庾诗更胜一筹。且在杜诗中能“入”之物并不仅限于“影”、“曲”,还囊括了各种无意识之物,杜甫还有意混淆“入”与“出”,模糊两者的方向性,以增添诗句之新颖。如: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花底》)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常人所见皆是雨从云中落,诗人却能反其道而行,写“雨入云霞”。细想来,雨必定先“入”云,才能有后来的自云中“出”。这种天真的设想,因为贴合某些质朴的原理(有“出”必有“入”)而显得淳朴可爱。“红入”一句,桃花生红,柳叶发青,本是由内到外,逐渐生发的过程,诗人偏说红“入”桃花,青“归”柳叶,将其写为从外到内,层层浸染的过程。表现了春归大地,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象。“红”、“青”本是抽象的颜色词,这样一写却觉得具体可感,新奇动人,可见诗人诗思之妙。

(二)“抱”

庾信有诗曰:

秋水牵沙落,寒藤抱树。(《奉报穷秋寄隐士诗》)

此谓秋水“牵动”沙而“落”,寒藤“怀抱”树木而愈显萧疏。如果说秋水“牵”沙尚且合理(因为水对沙本身也是具有“冲”这个动作的),那么“抱”字所表现的寒藤对树木的怜惜之情则完全是诗人自身悲秋之感的映射了。草木本无情,因一“抱”字,便无限贴近了人的感情世界,成了多情之物,诗句也因此变得精警生动。“抱”字用于“无情之物”的例子也在庾信的其他诗句中出现,如:

赤悬弩影,流星抱剑文。(《和赵王送峡中军诗》)

小衫裁裹臂,缠弦抱腰。(《梦入堂内诗》)

蒲低犹抱节,竹短未空心。(《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其九)

庾诗之中的这类“抱”字多为“缠绕”、“包裹”意,引申义还比较单一,但在杜诗中,“抱”字的义项就增加了许多。且看以下诗例:

垂光抱琼台。(《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光抱空中楼。(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骊山温汤之东有龙湫》)

东城抱春岑。《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一作云安严明府)》)

园蔬抱金玉。(《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 呈元》)

山木抱云稠。(《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

前两例中的“抱”字可解释为“笼罩”。城“抱”春山之“抱”可理解为“围绕”、“环绕”意,如“山环水抱”之类。“园蔬抱金玉”,应该指的是园蔬如同金玉一般金贵,所以此处的“抱”可解释为“如”、“似”,也可解释为“藏着”,如“衣褐怀宝”之“怀”之类。至于山木“抱”云,应意指树木高耸入云,被云环绕,与云相缠,相融,充分展现了山木与云的闲适、缠绵之态,烘托出诗人的明朗心境。

(三)“催”

庾诗拟人生趣之字还有“催”字,如:

落花催斗酒。(《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二》其二)

落花无言,如何能“催”斗酒?只能说斗酒之人见落英缤纷,兴致大起。诗人不说落花“助兴”,倒将斗酒一事“归咎于”落花,半带埋怨的口吻,道出“如此盎然秋意,不斗酒倒枉负这韶光”。诗句中的“催”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催化”一词,表示“促成”意。杜诗之“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催”就是此意。乌云压境,风雨欲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促成了诗人的构思,成其好诗。而雨又缘何要“催”诗?想必是期待诗人能语出惊人。这种遐想虽是诗人的“自作多情”,却大大缩短了物我之间的距离,使人顿生亲切之感。

总的来说,作为“梁之冠绝”,庾信在炼字上造诣精深,而作为“启唐之先鞭”的先辈诗人,他的遣词用字之法成为杜甫足资借鉴的范本。杜甫的很多为人称赞的新警之字出于庾信,但并非蹈庾诗之陈迹,而是能参化其字法之精妙,屡出创见,自成一格。随着杜甫的再创造,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同时,也因为杜甫的光芒,庾信的创作显得“渭城已远声波小”。

上一篇:上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打造不晕染的完美妆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