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损害赔偿之关键前提:因果关系判定

时间:2022-07-08 05:49:17

环境损害赔偿之关键前提:因果关系判定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随之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越发严重。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大多数损害得不到赔偿。因果关系判定,作为环境损害赔偿的关键前提,正是我国面对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以科学严谨的角度,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程序;而后,为了避免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而导致该程序无法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本文对国外先进的因果关系判定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建立了判定程序和判定原则相结合的因果关系判定体系,该体系旨在帮助遇到“瓶颈”的判定程序能够按照体系中的判定原则以一种“迂回”的方式继续进行。本文所构建因果关系判定体系,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和时效性,避免了因果关系判定这一关键环节陷入无休止的考证和证明之中,对环境损害赔偿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技术支持作用。

关键词 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 D9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7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7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随之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越发严重,其赔偿问题正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果关系判定,直接决定着因污染事故而遭受损害的环境资源的经济损失能否获得赔偿。然而,由于认识滞后,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尽快建立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程序及体系,一方面能够促进环境损害得到及时的救济,另一方面也可为我国相关的环境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依据。

1 环境损害

进入工业社会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出现,从污染排放及其作用过程链看,这些污染直接损害着水体、空气、土壤、生物等不同环境要素,并以环境为媒介损害着人与财产的安全。由于这些损害与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被称为“环境损害”(见图1)。

其中,人和财产遭受的污染损害,由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环境保护早期阶段就得到了关注,本文称其为 “传统损害”。这种损害的对象是人和财产,因此属于侵权责任法的规范对象,其因果关系判定和赔偿问题可通过民事过程(及保险)解决[1]。

环境自身遭受的污染损害,虽是污染的直接结果,是引发传统损害而不可避免的过程和媒介,却被长期忽略,直至近年才逐渐随着污染事故频发和环境意识的提高被人们所认识并纳入环境损害。对于这一逐渐拓展、新形成的环境损害类别,为与传统损害相区别,本文称其为“环境自身损害”,专指由于污染物的不当排放对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的损害[2]。“环境自身损害”的对象是环境本身,无法与传统损害一样契合于侵权责任法,加之认识滞后,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因果关系判定体系,严重阻碍了这类重要环境损害的赔偿和恢复工作。

因此,本文将重点围绕环境自身损害展开阐述,为表述简要直观,本文题目、摘要以及下文中的环境损害均单指环境自身损害。

2 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程序

通常,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可表示为:污染物(A)从污染源排出外部(B)通过媒介扩散(C)到达损害受体(D)发生损害(E),以科学角度来看,只有证明该因果链条的每一环节,才可判定因果关系。因此,本文从因果链条出发,构建了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程序:

(1)识别污染源和污染物;

(2)确认损害,判断是否有环境资源受到损害;

(3)建立暴露途径,识别污染物从污染源到达受体的路径;

(4)证明污染物与损害结果的关联性。

2.1 识别污染源和污染物

识别污染源和污染物有两个途径:①从“原因”出发,识别事故原因,锁定事故污染源,继而推断可能的污染物。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为例,常见的事故原因包括:安全生产事故、企业违法排污和交通运输事故等。②从“结果”出发,根据损害区域超标的污染物反推出污染源,如环境介质中超标的“砷”一般与有机药品制造厂、冶炼厂或涂料、染料、玻璃、硫酸、化肥的生产过程有关,而“苯”则一般与石油裂解分离、铂重整、炼油或甲醛、合成橡胶、油漆、化肥、医药、染料、农药及塑料的生产过程有关[3]。

2.2 确认损害

确认损害,即判断是否有“受体”因污染物的排放或泄露受到“损害”。在环境自身损害的范畴中,“受体”是指环境资源,包括非生物资源和生物资源。“损害”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和泄漏,使直接或间接暴露于污染物或污染介质中的环境资源,在质量或其生存能力方面发生了可观察到或可测量到的不良变化。

2.2.1 损害确认准则

结合我国的有关情况,确认非生物受体是否受到损害,即判断评估区域内的受体是否由于污染物的排放或泄漏出现了以下一个或多个准则中所描述的现象:

准则1:损害区域非生物受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明显超过对照区域非生物受体中的污染物浓度,且两者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准则2:损害区域非生物受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或地方建立的环境标准。

确认生物受体是否受到损害,即判断评估区域内的资源是否由于污染物的排放或泄漏出现了以下一个或多个标准中所描述的现象:

准则3:动植物体内(可食用部分)的污染物浓度,超过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所规定或允许的水平或超过国家限制或禁止消费该类生物体的水平;

准则4:动植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明显超过对照区域动植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且两者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准则5:污染物导致生物受体及其后代至少出现以下一种生存层面上的不良变化:死亡、癌症、生理障碍(主要是繁殖障碍)、疾病、行为异常、基因突变和身体变形,将评估区域观察的结果与对照区域进行对比,两者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受体的特点决定了标准中所需数据获取的可行性,比如水生无脊椎动物,一般只能通过观察种群密度的变化来确认损害,它所能选择的确认准则十分有限,同理,不同受体可选用的损害确认准则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上一篇:都市 第9期 下一篇:中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