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及对新兴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7-08 05:17:25

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及对新兴经济的影响

【摘要】2010年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由于实体经济复苏相对缓慢、金融体系远远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均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陆续实施对新兴经济体造成了巨大冲击。

【关键词】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影响

一、主要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概况

1.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2010年11月份会议决定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是决定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规模为6000 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从2010年11月份到今年6月份每个月大概购买750亿美元长期国债。二是维持再投资政策,即把此前QE1购买的到期机构和抵押贷款证券(MBS)转投资于长期国债,预估将增加2500~3000亿美元购买量。三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将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不变。美联储声明,会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来调整货币政策,一旦美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就业恢复进程不及预期,美联储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购买债券的规模,为美国将来实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留下空间。

2.欧洲央行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特殊流动性支持政策至少维持到2011年4月。欧洲央行2010年12月份会议决定维持欧洲央行核心利率水平在目前低水平不变,同时决定将特殊流动性支持政策至少维持到2011年4月份,并且会根据经济运行状况适时调整特殊流动性支持政策措施。欧洲央行做出这一决定主要源于2010年11月4日会议以来欧洲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尽管欧洲实体经济依然面临很高的不确定性,但是欧洲经济依然处于复苏的进程中,欧元区三季度真实GDP(剔除物价因素)季度环比增长0.4%;欧洲通胀水平在中期是可控的,衡量通胀水平的欧元区HICP价格指数11月份数据是1.7%,符合欧洲将通胀水平控制在接近2%的水平的政策目标。

3.日本央行追加执行资产购买计划。日本经济尽管温和复苏,但是由于日元的升值和海外经济复苏的放缓,日本经济的复苏速度有所放缓。同时,由于需求刺激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日本经济在恢复到温和复苏通道之前经济的复苏进度有放缓的迹象。尽管通胀下行的程度有所缓和,但是,将日本经济带入通胀平稳、可持续增长的通道需要日本央行进一步推出资产购买计划。2010年10月5日,日本央行会议决定将日本的隔夜利率维持在0%~0.1%的区间不变,并且向市场明确传达出在物价水平趋稳、包括金融系统失衡在内的风险因素下降之前央行不会改变目前的低利率政策的政策信号。另外,日本央行在2010年10月5日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再次启动资产购买计划。同时,这一计划的目的是压低长期利率水平、降低市场的风险溢价。日本央行决定购买的证券资产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公司债券、ETF 以及日本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J-REITS),另外日本央行还将实施基于担保的固定利率资金提供计划。这一计划的最大金融资产的购买额度将达到5万亿日元,最大信贷提供量将高达30万亿日元。

二、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1)加剧新兴经济体通胀和资产泡沫化水平。在美国利率走低、国内需求不总的背景下,美联储扩大投放美元,将造成大量国际资本涌向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提高国际能源,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资本市场管制较严的新兴国家,也将受到输入型通胀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外部不稳定性增大。(2)为新兴市场治理热钱问题带来困难。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实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恢复状况好于发达经济体并且新兴经济体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采取了加息、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资金出于逐利的本性,大规模资金由发达经济体流入新兴市场。EPFR对全球股权型基金的检测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24日,全球股权型基金继续流入新兴经济体,并且2011年的资金流入规模超过真2010年。(3)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政策两难。一方面通胀压力使得新兴市场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加剧了外部资本流入以及本币升值压力,而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短期内无法调整的情况下,货币升值又会反过来对出口等实体经济领域构成不利影响。(4)损害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合作机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主要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置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长于两难境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损害了全球危机应对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美联储经济刺激的亡命之路》content.省略/CX/01/96/CX0196l7.html.2010:1(8)

[2]《新兴经济体通胀问题棘手》,http://finance.ifeng.com/usstock/mgpl/20110624/4190786.shtml.2011:6(24)

上一篇: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来源探析 下一篇:出口波动与GDP增长稳定性的实证研究